分享經文
 
 
 第二十四講 智慧品
 
 Lecture 24 Chapter Nine Wisdom
 
 日期: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在上次二十三講的講座時,提到寂天菩薩要我們學習勝義諦的智慧,揚棄以二元的分別意識的世俗諦。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勝義諦作為正觀的依歸呢?因為勝義諦即是涅槃,若然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能以勝義諦作為指導修行抉擇取捨的指南,如此心契聖道,便可早證菩提。接著,寂天菩薩批評了聲聞(以有部為代表)的實有論(Realists)。上次講座已提出中觀否定實有,雖然中觀依循佛陀的理念:「大眾主張存在的事物,我也認為它們存在。」在這大前提下,寂天菩薩提出現象只不過是眾人約定俗成,色、聲等境縱然可以確證是有,卻否定它們是有自性,實有存在,因為它們的表現和它們究竟的樣態完全不一致,是一個虛偽的存在。「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彼等誠虛假。」這次講座繼續批評有部的實有論。有部很不服氣,認為在修行中必定要執到一種真實的東西,才放心修行,修行才不會浪費精力,於是在覺證與功德、投胎與業報、輪迴與涅槃這三方面來詰辯。首先有部提出釋尊曾說眾因緣生法都是無常,具有無常的特性,那麼無常便是真實。中觀瑜伽師回應說佛所謂諸法無常,是導引我們凡夫逐漸了解真實,事實上佛亦沒有說無常地存在的諸法是真實或有自性。有部又提出在修證功德上的質疑;既然現象事物都虛偽存在,任何東西都不實有,那麼,禮敬諸佛所得功德,甚至實踐六度所得覺證,全屬子虛烏有,修行還有何利益?中觀瑜伽師解釋說:「雖然現象所顯現的和它內在的究竟樣態並不一致,但諸法在因緣和合下於世俗中是如幻地(illusion-like)存在的;修如幻的六度,便可得如幻的佛果;禮敬佛陀,便得如幻的功德。」祈雨得靠泥塑的龍;禮敬銅鑄的佛像,亦獲功德。在眾生投胎和業報的問題上,有部提出疑點:「既然眾生是幻象,不是實有的話,他們死後便不能投胎,那麼他們生前做的善業不會有福報,做了惡業亦不會有罪報?」中觀瑜伽師解釋說:「眾生類似(is similar to)幻象,但並不是真正(actual)的幻象;再者,眾生是有如幻心識,這種如幻心識是由很多如幻的業惑串習而成;當因緣具備,眾生便如其業惑投生六道,善業成熟,便生如幻福報;惡業成熟,便生如幻苦報。」最後,在輪迴與涅槃的意念上,有部這樣發問:「假使諸法皆空,世俗諦看諸法無自性,勝義諦看諸法本無自性,那麼輪迴和涅槃理應是一體;換言之,眾生與佛本無分別,從而推論到佛仍住於輪迴受苦,那麼你們修菩薩行便變成枉然了。」中觀瑜伽師圓滿解釋說:「我們要分別清楚涅槃(nirvāṇa)和自性涅槃(natural nirvāṇa);前者只有是佛透過斷證對治煩惱障,而停止輪迴受苦;而後者是指諸法的本質是清淨,在其中煩惱是可斷除的,解脫是可達到的,而這種諸法的清淨性被稱為自性涅槃。眾生擁有的只是自性涅槃,同時,眾生與佛不同的是,眾生因為尚未清除輪迴的業惑等諸緣,故此仍處輪迴;佛卻已出離輪迴苦海。」

(七)
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1
剎那非真實,豈不違世俗?
有部質疑:「佛陀在經中說到因緣聚合的東西都是無常的,所有受無明影響而產生的事物都是有漏,它們是令人痛苦的。因此佛陀宣說四聖諦十六行相時,其中包括了『無常』,難道佛陀所說的無常法不是究竟真理,是不容置疑嗎?」
中觀瑜伽師解惑:「為了引導世間人打破對常有的執著,佛才在經典中宣說無常法。」(事實上,就勝義諦來說,現象沒有一樣剎那生滅叫無常法的東西,因為它是無自性的2 。)
有部質疑:「如你們所說,既然究竟實相沒有剎那生滅的無常法,那麼我們在世俗看到有剎那生滅的現象是錯誤的嗎?」
The Protector taught things in order to bring people to understanding.
[Qualm:] “If these things are not ultimately, but only conventionally, momentary, this is inconsistent.”

(八)
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
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
中觀回應:「噢,不!我們接受你說以世俗觀點來說有剎那生滅;(但我們沒有說剎那生滅本來是真實。)例如瑜伽師對以世俗諦的理解來說四諦十六行相3 ,我們是接受的。」
有部質疑:「難道我們不能稱四諦十六行相為十六種『真實』嗎?」
中觀瑜伽師解惑:「一般人把本質是無常的事物視作恆常;把污穢的東西視為清淨。與瑜伽師在止觀雙運中所得的真實體證(contemplative experiences)是不同的,這是世俗諦的真實。」
有部質疑:「一般人和瑜伽師看待事情是兩種不同的方式;莫非瑜伽師的觀點不能被一般人駁倒嗎?」
中觀瑜伽師解惑:「不能,一般人看事情沒有根據;瑜伽師則是根據瑜伽量4 (verifiable knowledge)的。否則,瑜伽師的論點輕易地被一般人推翻的話,那麼女身不淨的觀點也會被推翻了,因為一般人認為女身是潔淨,而且迷人。」
[Mādhyamika:] There is no fault in the conventional truth of the contemplatives.  In contrast to ordinary people, they see reality.  Otherwise, ordinary people would invalidate the perception of women as impure.

(九)
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
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
有部質疑:「既然你否定實有,認為一切皆如幻,為何你們又說供養如幻的佛能累積福德?」
中觀瑜伽師解惑:「供養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你們主張供養實有佛能生實有的功德一樣。」
有部質疑:「如你們主張一切有情如幻,何以有情死後可再入胎受生?」
[Qualm:] How can there possibly be merit due to the Jina who is like an illusion, as is the case if he is truly existent?  If a sentient being is like an illusion, why is he born again after he dies?

(十)
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
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中觀瑜伽師解惑:「幻象雖然不是真實,但它是眾緣聚合而成;只要眾緣聚合,有情仍會不斷轉生。」
有部質疑:「話雖如此,幻化者卻總是在短時間出現,而有情自無始以來一直流轉輪迴,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
中觀瑜伽師解惑:「怎麼會因為生命假相存在時間長久了,而使有情變成實有呢?」
[Mādhyamika:] Even an illusion lasts for as long as the collection of its conditions.  Why should a sentient being truly exist merely because its continuum lasts a long time?

(十一)
殺害幻人5 等,無心故無罪,
於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
有部質疑:「雖然有情如幻,殺人還是有罪。殺害一個幻人難道沒有罪嗎?」
中觀瑜伽師回應:「因為在幻境中殺人是無心的,所以沒有罪業產生。但是,有情具有如幻的心,以此心行殺業或布施,就會產生各自如幻的福德和罪業。」
If thus I were to slay or harm a mere mirage.  Because there is no mind, no sin occurs.  But beings are possessed of mirage-like minds, sin and merit will, in consequence, arise.

(十二)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幻心。
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
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
有部質疑:「既然有情具有幻心,而幻人無心,這不是證明了有情是實有,幻人是虛假嗎?」
中觀瑜伽師解惑:「有情雖具有幻心,卻不會因此而成實有。咒術魔法能創造出幻人的幻像,就是沒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心識6 ;要依種種不同因緣,種種如幻事物才能生起,只靠單一因緣產生一切現象,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Spells and incantations cannot, it is true, give mind to mirages, and so no mind arises.  But illusions spring from various causes; the kinds of mirage, then, are likewise various.  A single cause for everything there never was!

(十三)
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迴,
則佛亦輪迴,菩提行何用?
有部質疑:「你們反對涅槃為實有7 ,從世俗諦來看現象諸法都是無自性,從勝義諦來看現象諸法亦本來無自性;換言之,一切法於勝義中皆是涅槃,而一切法皆屬輪迴生滅;那麼輪迴和涅槃便是同體,佛豈不是仍在輪迴中受苦,那麼修菩提行又有什麼作用呢?」
“If, ultimately,” you will now inquire, “everything is said to be nirvāṇa, samsara, which is relative, must be the same.  Therefore even Buddhahood reverts to the samsaric state.  So why,” you ask, “pursue the bodhisattva path?”

(十四)
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
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
中觀瑜伽師解惑:「因為(輪迴)幻象要依靠助緣;假如各種因緣沒有斷絕,那麼(輪迴)幻象縱然虛幻,總也不會消滅;如果各種因緣停止了,那不是究竟實性的自性涅槃,而是進入涅槃,煩惱障因諸緣的停止而息滅,世俗的、剎那生滅的輪迴也被切斷,就像雲在天空中消失,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息滅也一樣,在實相的天空中消逝,那麼在世俗中也不會產生輪迴幻象8 。」
As long as there’s no cutting of the causal stream, there is no routing of illusionary appearance.  But when the causal stream is interrupted, all illusionary, even relative, will cease.


第二十四講完
註釋

1 無常法(āyatana)在《入行細疏》(Pañjikā)第一八一頁指的是蘊和處等感官的領域(sense-bases),例如十二處。
2 佛陀說因緣而生的現象(composite phenomena)是無常,主要的目的是導引凡夫逐漸看到勝義諦。佛陀並沒有說因緣而生的現象那種虛幻無主本來(intrinsically)是真實。
3 四諦十六行相(sixteen attributes of Four Noble Truths, sodaśānityādi)是對治十六種錯誤的概念。行相是活動的狀態,苦諦的四行相是對治我們以苦為樂,分別是無常、苦、空、無我;用來對治把苦當成清淨、喜樂、恆常不變及有我。由於變易是五蘊(可理解為我們這一期的生命體)的本質,所以我們知它們是無常(impermanent),因它們深受業力及無明的影響,它們是苦的(misery),當五蘊和合生滅時,自我也跟著生滅;因此,自我是空(emptiness);而由於五蘊不因自力而和合,它們是無我(selflessness, anātmaka)。集諦的四行相是對治對苦生起的四種誤解,分別是因、集、緣、生;執著就是苦果的「因」;這對治苦是無因。由於執著,屢次產生苦為其果,這就是招「集」苦果,可見苦是多種原因招集而生,對治苦是單因所生。自己執著招致苦果「生」起,相繼存在,重蹈覆轍;這對治了苦是神祇所掌控;由於誤解自己永遠脫離不了苦,所以認為苦是恆常,於是認同輪迴,不想從輪迴解脫。希望使輪迴中生活得好些,無異於與虎謀皮,這種對輪迴的執著是產生苦的助「緣」,使諸緣成就苦果。滅諦的四行相是滅、靜、妙、離;它們對治的四種誤解分別是解脫並不存在、有些染污相是解脫、苦相就是解脫相、雖有涅槃無人能證。作為這四種誤解的解藥是我們肯定:滅諦就是諸漏已盡,生死斷「滅」;滅諦就是沒有貪、瞋、癡的狀態,此心不亂的「靜」;滅諦更是出離三界、無諸憂慮的「妙」境;此外,滅諦是一切災害皆已遠「離」。道諦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分別對治四種對解脫道的誤解:誤解解脫道並不存在、了悟無我的智慧非解脫道、某種專注相是解脫道、沒有永遠離苦的解脫道。作為這四種誤解的解藥,我們要證知:了悟無我的智慧具有證得涅槃的能力,此乃正「道」。執著煩惱是不如法;而了悟空性,得到正觀才「如」法。由於了解無我此道直指宇宙實相,絲毫無誤,由此正「行」,可趣涅槃。也由於了解無我可根除輪迴,因此,由此正道,可「出」生死。
4 這種瑜伽量是依據現前止觀雙運智而得,這時瑜伽師的覺性經禪定的錘煉而達到穩定及清晰;一般來說,瑜伽量是世俗所謂的真實。
5 幻人:古代有一種幻術,能幻化出一個人,土登金巴格西把幻人翻譯成a mere mirage,明顯不是指一個人,而是一個虛構的人物。
6 有情的心識,是依種種如幻的業和煩惱為因緣串習而成,沒有這些無明業惑,幻心也無心生起。根據佛教瑜伽理論,一個胎兒最初的意識不是由父母受精卵而產生,而是延續前世,甚至無數世的業惑習氣而生,前世的痕跡和特徵延續著這期生命的心識。
7 有部對釋迦牟尼佛從開悟到涅槃都視為實有,與大乘瑜伽行派(至少與彌勒五論的主張)和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很不同。有部認為:佛陀的開悟與涅槃其實與克服斷滅四魔互相關聯。四魔分別是五蘊魔,指因染污業力與煩惱感召而生的身心五蘊,因為五蘊是苦的基礎,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稱為魔。第二是煩惱魔,因為煩惱製造苦,所以被稱為魔。第三是死魔,因為死是主要、根本的苦;我們在死亡面前無力也無法逃避。第四是天子魔,這是指色界中的大自在天,他故意障礙行者克服前三魔,故被稱為魔。根據有部的說法,佛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開悟時,祂真實地在那時開悟,即在那一刻以前,祂其實是凡夫。佛陀在菩提迦耶開悟時,破曉時分前的夜晚,克服了天子魔;破曉時,祂克服了煩惱魔而開悟;那時的佛陀尚未克服五蘊魔和死魔,只算是有餘依涅槃。所以有部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肉身確實有苦。有部認為佛要到八十歲,在拘尸那城入無餘依涅槃(nirvāṇa without remainder),才克服死魔和五蘊魔,佛的身心五蘊相續才完全斷掉;那時佛陀的心不再有意識,佛陀的心已經止息,那時的當下才是圓滿開悟。大乘瑜伽行派就有不同的說法。彌勒菩薩認為:釋迦牟尼佛早在許多劫前已開悟了,當祂從兜率天降生時,就一直在行持佛的事業,祂在印度所示現十二相成道,是為了讓弟子知道一個修行者如何開悟。因此,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產生化身的是報身,報身的身是無常,但報身的心續是永存的。報身是從佛的法身而來,這就是大乘瑜伽行派所說的佛之三身。而中觀應成派月稱菩薩更直言:涅槃即勝義諦。因為涅槃是煩惱真正的息滅,自性是空。換言之,透過對治的力量,即證悟「無我」或「空無自性」的智慧,煩惱便消融於究竟法性中,這一諸法實相就叫做真正的息滅,故說涅槃即勝義諦。
8 萬法的自性本身是清淨,所以煩惱是可以斷除的,解脫是可以達成的。再者,解脫的本質就是這個本來清淨的自性。因此,萬法的清淨性稱為自性涅槃。


應用討論問題
一)凡夫認為女身是潔淨而且迷人。瑜伽師持女身不淨的相反意見,並且有信心這種瑜伽量是世俗的真理,你的意見又如何?
二)你認為科學或咒術魔法可以創造有情的心識嗎?試詳述之。
三)涅槃可分哪幾類?佛是處於哪一種涅槃?為什麼有眾生與佛同處涅槃的說法;你贊成嗎?
四)試從覺證與功德、投胎與業報、輪迴與涅槃,這三方面論述中觀如何破斥有部實在論的謬誤。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41 >
返回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