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講座繼續破斥正理學派以大自在天為諸法單一因;他們認為大自在天是創造者,是純潔、永恆、唯一和具心識活動的。因正理學派找不到一個實在的大自在天出來,在中觀瑜伽師的追根究底下,他們只好無奈地說大自在天好像四大種和虛空,能創造宇宙。中觀瑜伽師破斥說:「四大種眾多,非恆常、不乾淨、為眾所踐;最主要是四大種沒有心識活動,完全不具創造主的特徵。」於是正理學派轉變口風說:「大自在天創造了後一秒的大自在天,例如這個我是由上一秒的我創造出來的。」中觀瑜伽師便直斥說:「那麼,你們的大自在天便是被創造出來的,所以他不是永恆不變嘍!」正理學派又說:「大自在天創造了眾生和他們的心識!」中觀瑜伽師罕有地引述自己的主張:「識從所知生,苦樂無始業。」「眾生是由他們的業行而產生,業行則由善惡念頭引發起;此外,眾生生起心識都是依緣於境相;當念頭起來時,心識呈現出對境的形象;但心識生起對境形象只是一種相應的認知,事過境遷,水月無痕!所有現象的生住異滅都是如此理解,那麼大自在天創造了什麼?同時,你們認為萬物皆由大自在天創造,那麼一千年前的人是他創造,一千年後的人又是他創造,這些人應同一時間出現才對,但事實卻不如此。」正理學派又辯駁說:「大自在天體是常,但他卻不經常起作用,因起創造作用還須要一些助緣。」中觀瑜伽師便直指其思想盲點而駁斥說:「大自在天還要依緣才能創造萬物的話,他便不是諸法唯一因。」「緣聚則定生」,萬法生因不是自在天,而是因緣匯聚。「不聚無生力」,相反,若果因緣不聚合,就算大自在天亦無能力使它生起。中觀瑜伽師最後總結說:「既然萬物生起皆依因緣匯聚,不由大自在天的意欲,『何名自在天』?大自在天有何『自在』可言?」正理學派無話可說,它的結盟拍檔主張原子論的勝論欲想幫口,卻已被中觀瑜伽師封殺:「微塵萬法因,彼於前已破。」「你們執著諸法為微塵所生起,在頌八十五、八十六已破斥過哩!」
接著中觀瑜伽師要面對勁敵數論的質疑,才能破斥自生論。數論主張因中已有果的自生論(ātma-ja),諸法的出現,是取決於主物及它三種性質三本事,認為果一早在形成前已存在,而果只是潛伏在因中。數論舉了一個例,就好像暗室中早有一寶瓶,因光線太暗,沒有看到;當舉起油燈時,寶瓶便顯現出來。中觀瑜伽師重點就是要破數論這種因子實有論(potentialities as truly existent)。在未正式對因子實有論進行批判前,中觀瑜伽師先挖鬆這種謬見的根,數論執「主物」為萬法生起的因,認為「主物有著三本事喜憂闇的性質,依這三本事不同的比例而構成眾生。『喜樂憂與闇,三德平衡狀,說彼為主體;失衡變眾生。』」首先,中觀瑜伽師批評「主物」假如是獨立的實體,卻又說它具備喜憂闇三種性質,一體三性,這是矛盾的。中觀再批評數論執著萬物皆由喜憂闇三本事變現出來,同時喜憂闇都是實有。換言之,萬物皆具備喜憂闇的實體。那麼「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衣服是死物,那會有苦樂等感受?數論詭辯說:「我們說看到漂亮的衣服後令人感到快樂,醜怪的衣服令人感到苦惱!」誰不知這狡兔偏選中布下網羅的窟穴!中觀瑜伽師抓著重點說:「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因為你認為實有「布」這個外境,於是執實有「樂」這個感受,但外境的「布」在前面身念處早已論證不是實有,那麼「樂」何能實有?數論死口堅持說:「不管怎麼樣,我們相信喜憂闇明顯恆常存在。」還提出「樂顯時苦微」等理論,認為樂、苦是恆常實在存在,為何我們快樂時不察覺痛苦,只是樂顯現時苦減少活動。中觀瑜伽師又提醒數論:「苦樂不是實有,我們在受無實有的頌文九十、九十一時已駁斥過。」數論於此證論根基大致已鬆脫;中觀瑜伽師開始主攻數論因中有果的因子實有論。
(一二一)
「云何此彼生?」「我及自在天,
大種豈非常?」
中觀瑜伽師繼續批判正理學派認為自在天是萬法唯一因,但又強調他是不可思議:「既然你不能了知他,你憑什麼確定萬法由他生出呢?」
正理學派又轉念說:「大自在創生的是我、大種和後續的自在天,例如現在這個我是由上一秒那個我所創造的。」
中觀瑜伽師駁斥說:「你們不是主張我、四大和自在天是永恆不變的嗎?如果自在天是創造者,其他的都是被創造者,這不就是自相矛盾,你們的立論已不攻自破了!」
What is it he wishes to create? Has he made the self and all the elements? But are not self and elements and he, himself, eternal?
正理學派再三轉念說:「大自在創造了心識!」
(一二二)
識從所知生,苦樂無始業,
何為彼所生?若謂因無始;
彼果豈有始?
中觀瑜伽師駁斥說:「每一個意識的生起都是依緣於它的境相;當念頭起來時,呈現了對境的形象,這只是對於對象的一種認知而已1 ;並非說意識是從所知外境而生。此外,眾生和有情世界由業行而產生,業行則是善惡念頭而引發;世間的喜樂和悲傷都是心識的善惡造作業行的後果。所有現象的發生、轉化與毀滅都可以如此理解。那麼,宇宙萬物中有什麼是由自在天所生的呢?此外,如果你相信萬有創造唯一因-自在天是永恆存在,因而沒有開始,那麼他所生的果又怎會有開始呢2 ?換言之,自在天既然是萬有創造者,一千年前的人是他創造,一千年後的人又是他創造,為何這些不同年代出生的人,不在同一時間出生呢?」
And consciousness, we know, arises from its object. Pain and pleasure have, from all time, sprung from karma, so tell us, what has this Divinity produced? And if creation’s cause is unoriginate, how can origin be part of the result?
正理學派辯答:「自在天體性是常,但不恆常生果!」
(一二三)
彼既不依他,何故不常作?
若皆彼所造,則彼何所需?
中觀瑜伽師駁斥說:「既然是萬有唯一的創造者,自在天就不會依任何助緣(依他)而獨自便能夠創造萬法,他何必要分階段去創造萬物?為何不同時創造一切果、恆常創造一切果?如果萬有都是他所造,他還須要依賴什麼助緣呢?」
Why are creatures not created constantly, for Ishvara relies on nothing but himself? And if there’s nothing that he has not made, what remains on which he might depend?
正理學派又辯稱:「自在天確是萬物的創造者,可是,他還會依因緣聚合而造萬物?」
(一二四)
若依緣聚生,生因則非彼。
緣聚則定生,不聚無生力。
中觀瑜伽師破斥說:「如果說依靠因緣聚合而生起萬物,那麼生因就不是自在天,而是『因緣匯聚』(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hose causal circumstances);一旦因緣聚合,自在天也無能為力不讓它創生。若果因緣不聚合,自在天亦沒有創生的能力。」
If Ishvara depends, the cause of all is prior circumstances, and no longer he. When these obtain, he cannot but create; when these are absent, he is powerless to make.
(一二五)
若非自在欲,緣生依他力,
若因欲乃作,何名自在天?
中觀瑜伽師接著說:「如果當因緣匯聚時不依自在天的意欲,萬物創生了;那麼自在天便不是造物主;而他也由因緣匯聚所支配。相反來說,如果自在天依意欲而分別創生萬物;那麼他便為意欲所牽制,那『自在天』又何有『自在』可言?」
If almighty God does not intend, but yet creates, another thing has forced him. If he wishes to create he’s swayed by his desire. Even though creator, then, what comes of his omnipotence?
於此,相信大自在天為萬物唯一因,是宇宙創造主的正理學派經寂天菩薩逐一指點,思路漸通,站退一旁。而另外一外道勝論派(Vaiśheshika)伺機欲想發言,中觀瑜伽師已先發制人:
(一二六a)
微塵萬法因,彼於前已破;
中觀瑜伽師說:「你們提出恆常的微塵是萬法之因,這點我在前面頌八十五至八十六已破斥過!」
Those who say that atoms are the permanent foundation have indeed already been refuted.
(一二六b)
常主眾生因,數論師所許。
數論(Sāmkhya)認為主物(Primal substance)是眾生之因3 。
The Sāmkhyas are the ones who hold the primal substance as enduring cause.
(一二七)
喜樂憂與闇,三德平衡狀,
說彼為主體;失衡變眾生。
中觀瑜伽師引述數論的見解說:「他們認為宇宙現象第一因是主物,其次是我(Purusa);當『我』進行思惟活動,認識境界時,這個主物就變出種種現象,供『我』去認識享用;例如主物先變出大(Mahat),大變我慢,我慢再創生三本事(Guna),這三本事就是喜(sattva)、憂(rajas)和闇(tamas),依這三種本事不同組合,產生了分歧複雜的現象世界。換言之,當三本事處於平衡狀態,它就是『主物』;當三本事失去均衡時,便變成了眾生等萬有現象。你們又執著無論主物或它的三種性質所謂三本事都是實有。」
“Pleasure”, “pain”, “neutrality” so called, are qualities that, when they rest in equilibrium, are termed the Primal substance. The universe arises when they are disturbed.
(一二八)
一體有三性,非理故彼無。
如是德非有,彼復各三故。
中觀瑜伽師接著破斥說:「假如作為本體的這個主物是獨一的實體,但你們又說它具有喜憂闇三種本事;一體三性,這是矛盾的。同樣,三種本事亦非實有,就好像你們所說,在三本事變化成現象時,每一種性質也同樣顯現三種本事,所以每一種本事亦由三種本事的性質組成,所以它不是真實。」
Three natures in a unity are disallowed. This unity, therefore, cannot exist. These qualities, likewise, have existence, for they must also be assigned a triple nature.
(一二九)
「若無此三德,杳然不聞聲。」
「衣等無心故,亦無苦樂受。」
數論宗反駁說:「沒有真實的三本事作為因的話,即好像沒有父就沒有小孩,而三本事所形成的聲音和現象也杳不可得。」
中觀瑜伽師解惑說:「在無情識的衣服等物質,不可能有喜憂或苦樂的感受。」
If these qualities have no existence, a thing like sound is very far from plausible! And cloth, and other mindless objects, cannot be the seat of feelings such as pleasure.
數論轉個念辯駁:「誠然外境沒有喜憂苦樂感受,但例如漂亮的衣服可引起我們內心喜樂的感受;所以諸法(例如衣服)是實有的。」
(一三零)
謂法即因性;豈非已究訖?
汝因具三德,從彼不生布。
中觀瑜伽師解惑:「你們說外境諸法例如衣服是產生喜憂的因,它是真實的。但我在前面身念處已論證過外境諸法無實有(見頌七十八至八十七)。同時,從喜憂樂三德亦不能見到有布等生出。」
“But” you say, “these things possess the nature of their cause.” But have we not investigated “things” already? For you the cause is pleasure and the like, but from pleasure, cloth has never sprung!
(一三一)
若布生樂等,無布則無樂;
故樂常等性,畢竟不可得。
中觀瑜伽師接著說:「如果你們認為布等外境東西可以生出樂(等三本事),然而布匹已論證不實在,那麼樂等三本事又何來實在呢?所以樂等三本事恆常性完全是不存在的。」
Pleasure, rather, is produced from cloth, but this is nonexistent, therefore pleasure likewise. As for permanence of pleasure and the rest – well, there’s a thing that’s never been observed.
數論反駁地說:「喜、憂和闇明顯地恆常存在。」
(一三二)
「樂等若恆存,苦時怎無樂?」
「若謂樂衰減;彼豈有強弱?」
中觀瑜伽師又接著破斥三本事是實有的謬見:「如果樂憂闇三本事恆常存在,那麼痛苦時為何感受不到樂呢?」數論說:「受苦時樂受就減弱了!」中觀瑜伽師駁斥說:「如果說受苦之時樂受減弱,所以感受不到,然而真實恆存的事物怎會有強弱變化呢?」
If pleasure and the rest are true existents, why are they not constantly perceived? And if you claim they take on subtle form, how can coarseness change, transforming into subtlety?
(一三三)
捨粗而變細,彼樂應非常。
如是何不許: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異樂,顯然樂非常。
中觀瑜伽師接著說:「既然脫離了粗樂而變成細樂,它便是變動的了;如果它是變動的,你必須承認它是無常。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主張樂等諸法都是無常呢?既然樂與粗細有關,並且會有變動,那麼樂等三本事顯然是無常。」
If coarseness is abandoned, subtlety assumed, such transition indicates impermanence. Why then not accept that, in this way, all things will have the character of transience? If you say the coarser aspect is itself the pleasure, the manifest sensation is of course impermanent.
第三十六講完
註釋
1 佛教認為沒有一個新的連續意識是被創造出來的。三界萬靈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態,生活方式都因為三界各有不同的意識而呈現。
2 達賴喇嘛說:「西方的思想家總習慣思考有關究竟的起始,而佛教則否定時間有開始,也破斥有一個造物主。一個佛的意相續(The conscious continuum of a Buddha)是延續到無終的未來,佛陀無止盡的事業則是完全放在度生上,引導他們覺醒。」如西方人會問有雞抑或有蛋先?佛家只能答,雞和蛋都不實有,雞由生起雞的因而來,蛋由生起蛋的因而來;其次,我們相信因為諸佛清淨發願,因果相延;佛的智慧會延續到地老天荒;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必然可讓有緣善信往生,接受授記。賢劫千佛必定於未來世,在金剛座成佛後說法度生,化度群迷。
3 有關數論的謬思,寂天菩薩多次破斥,而其詳細主張,見上卷頁一六四註釋 1 和3 ,下卷第三十講註釋3。
應用討論問題
一)試揣摩寂天論師如何破斥數論師認為宇宙恆常唯一因「主物」,連帶主物變出三種性質,所謂喜、憂、闇三本事,都是實在的方法。此外,寂天菩薩以衣服、布匹為喻,你以自己的思路,用自己文字,依中觀破斥方法和其他比喻,再揭示數論的謬見。
二)為何寂天菩薩破數論的因子實有自生論之前,先要破斥「主物」和它的性質「三本事」不是實有?這種方法對破自生論有沒有幫助?
三)在頌一三二、一三三中,數論反覆堅持喜、憂、闇明顯實存;並狡辯為何我們感受苦時不見有樂?原因是我們感到苦時,樂的力量暫時減退。這明顯於前面頌文九十破受有實性有相似之處,寂天菩薩亦採用相同的破斥方法;試引頌一三二、一三三,並結合前頌詳析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