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第1講

日期:2015年1月3日
彌勒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論
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根據布頓大師(1209-1364)《佛教史大寶藏論》說,彌勒菩薩以神通力帶領無著菩薩(395-450)到兜率天,開示教授《般若經》及其他大乘經典,並應無著菩薩的要求,將諸經深義寫成《彌勒五論》,包括揭示《般若經》密意道次第,重於建立思想架構的《現觀莊嚴論》和重於實修指導的《大乘莊嚴經論》(以後簡稱為《莊嚴經論》)。返回人間後,無著菩薩除了將《彌勒五論》輯錄成文字外,亦將自己從彌勒菩薩所學,寫成《無著七論》,包括《攝大乘論》、《阿毘達磨集論》和《瑜伽師地論》。由於《瑜伽師地論》由〈本地分〉、〈攝抉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和〈攝事分〉五部份組成,故別稱為《五地論》。其中〈本地分〉中〈菩薩地〉所述深隱要義,與《莊嚴經論》分品結構幾近一致;如果我們認同無著菩薩上升兜率聽彌勒菩薩說法的話,〈菩薩地〉便可視為無著菩薩是讀通《莊嚴經論》後,在那爛陀寺為眾講學時所寫,比《莊嚴經論》晚出。事實上,兩者不同之處是:《莊嚴經論》將大乘經典妙義善說,付之實踐,依修起證,盡顯佛德。其次是,《莊嚴經論》的修辭手法,跟很多大乘經典一樣,喜用譬喻手法來寫作。例如讚美佛善說大乘經典,彌勒菩薩便是以五種事物來譬喻「五義」──菩薩修行時所經歷的五種處境;「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譬如食美膳,譬如開寶篋。」

至於本論的造頌者是彌勒菩薩,經由無著菩薩輯錄成文字,傳給世親菩薩(400-480)後,再由世親菩薩作釋論。由梵文譯成漢語者為大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蜜多羅(意譯明友565-633)。根據明友譯師於武德九年(626)入興善寺譯經,並於貞觀七年(633)圓寂;估計《莊嚴經論》是這八年內譯成。此外,龍欽心髓派祖師米滂仁波切(1846-1912)撰寫的《勝乘甘露喜筵》,繼承了世親菩薩以五義所安立、分別所知、所思惟、不可思議和圓成證得對應貫串全論;並反覆設問,解釋圓滿;是讀《莊嚴經論》不可或缺的參考書;而為了令初學者容易掌握本論,我採用「節要」的方法,以梵文英譯本和唐譯本對讀,將自世親菩薩以後的印藏大德對本論流於繁瑣的解釋刪除。在梵文英譯方面,我探用了AIBS出版的The Universal Vehicle Discourse Literature一書。

今堂介紹全論中屬序言部份的〈緣起品〉,交待彌勒菩薩寫《莊嚴經論》的目的,且簡介其內容結構、本論的作用和功德。世親菩薩首先介紹彌勒菩薩造論的目的:祂了解大乘經典所述的種種境界和要用甚麼智慧來達到這些境界的精義;基於大悲心,祂不為世俗任何目的,僅情不自禁地為了救度眾生離苦得樂,以無垢言和無垢句向追求發心趣向大乘的人,用五義貫串整個修菩薩行的種種境界,導引他們達致無上菩提。「義智作諸義,言句皆無垢;救濟苦眾生,慈悲為性故。巧說方便法,所謂最上乘;為發大心者,略以五義現。」彌勒菩薩又以具象比喻文學手法,解釋五義;並說明在五義莊嚴下,所有聞思本論的修行人都會法喜充滿。「五義法莊嚴,歡喜亦如是。」彌勒菩薩以親手打造的黃金器皿來譬喻信向(所安立),令發大心者相信大乘佛經是佛說;以盛放的蓮花來譬喻受教(分別所知)的修行人對學習大乘充滿自信,一往無前地走菩薩道;以久飢未食者見到擺在枱上的美食來譬喻思惟(所思惟),令行者時刻聞思諸法真實義、神通力和成辦自他根器;以在信中得悉喜訊來譬喻修習(不可思議),說明修行人依教奉行,必得到不可思議的無上菩提;最後以打開藏寶箱,逐一撿出箱內寶藏來譬喻證得(圓成證得),通過各種修行次第,從而獲得菩薩道地功德。「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譬如開寶篋,是各得歡喜。」無論處於何種深淺不同、形式各異的修行階段,修持菩薩道的行者都常懷歡喜。最後,彌勒菩薩又以譬喻手法,說明《莊嚴經論》雖如苦藥般氣味難聞,文句艱深難解;但通曉內容,信解義理後,便法喜充滿,精神爽利。讀這部論亦如難事王,初則難討其歡心,可是一旦令國王相信自己,便福祿永昌;通達論中各種菩薩學處,更能獲殊勝功德聖財。亦好像無價寶石,要識寶者才會欣賞;讀《莊嚴經論》亦一樣,要福德大,有信解的修行人才懂得希有珍重。「譬如飲藥苦,病差則為樂;住文及解義,苦樂亦如是。譬如難事王,因事得威力;如是難解法,因解得法財。譬如見生寶,不別則不愛;如是聞妙法,不覺亦不喜。」

甲一 論名《大乘莊嚴經論》

梵文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Mahāyāna指大乘,sūtra指經,ālaṁkāra是莊嚴的意思。依字面譯為《莊嚴大乘經》,而「論」字是譯師後來加上去。近人一般將本論簡稱為《莊嚴經論》;被視為是彌勒菩薩為了宣揚大乘經教,開顯大乘經義的作品。為甚麼彌勒菩薩要寫本論來宣掦大乘經呢?依據世親菩薩的解釋說:「(大乘)經義深隱難解,如實顯了經中正義,故名《莊嚴經論》。論解此經故得『莊嚴』名。」(註釋1)

緣起品第一

甲二 正論

乙一 如何造論之方式

本論全文結構,如果參考無著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排列,可以分成:所學處、如是學和修學者三部份。「所學處」包括〈緣起品〉、〈成宗品〉、〈皈依品〉、〈種性品〉、〈發心品〉、〈二利品〉、〈真實品〉、〈神通品〉和〈成熟品〉(註釋2)。「如是學」包括〈菩提品〉、〈明信品〉、〈述求品〉、〈弘法品〉、〈隨修品〉、〈教授品〉和〈業伴品〉(註釋3)。「修學者」包括〈度攝品〉、〈供養品〉、〈親近品〉、〈梵住品〉、〈覺分品〉、〈功德品〉、〈行住品〉和〈敬佛品〉(註釋4)。很明顯,後來唯識宗的安慧論師(510-570)將本論分成三部份:修學何者、如何修學和何人修學,即沿襲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之親弟世親菩薩造《大乘莊嚴經論釋》時,以五義將本論分成五部份。甚麼是「五義」?義,指境;亦即修菩薩行的處境。世親菩薩在註釋〈緣起品〉頌三和四時說:「如其次第,能令發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修習故、證得故。」第一、「信向」(Sādhya):亦作所安立,指相信大乘佛經是佛說;包括〈成宗品〉。二、「受教」(Vyutpādya):亦作分別所知,對學習大乘充滿信心,法喜充滿,當抉擇過大乘確比二乘殊勝後,一往無前走菩薩道;包括〈皈依品〉、〈種性品〉、〈發心品〉和〈二利品〉。三、「思惟」(Cintya):亦作所思惟,指趣入大乘者應時刻思惟諸法真實義、神通力(註釋5)和成辦自他根器;包括〈真實品〉、〈神通品〉和〈成熟品〉。四、修習(Acintya):亦作不可思議,一般來說,修行人沒有無漏智,不能通達真如離言自性,感謝佛將體證真如離言自性的經驗,傳授給未獲無漏智的修行人,使我們亦可以透過有漏智聞思真如離言自性,並確信依所教授修習,必證真如;此唯〈菩提品〉。五、證得(Pariniṣpanna):亦作圓成證得;世親菩薩作了一個譬喻,前面〈菩提品〉就好像國王頒下詔令賞賜某臣子,臣子雖未即時領到賞賜,但深信稍後這些賞賜必會到手,因此很開心。修行人依大乘道修行,最終必獲「菩提」;所以修行人由〈明信品〉開始經〈述求品〉、〈弘法品〉、〈隨修品〉、〈教授品〉、〈業伴品〉、〈度攝品〉、〈供養品〉、〈親近品〉、〈梵住品〉、〈覺分品〉、〈功德品〉、〈行住品〉至〈敬佛品〉為止,陸續實現圓滿得佛果的道地功德;就像臣子陸續收到國王的禮物一樣。所以彌勒菩薩以「譬如開寶篋」的文學手法來形容〈菩提品〉不可思議的寶藏,正正就藏在寶篋內,要修行人陸續由〈明信品〉到〈敬佛品〉各道地次第中,從寶篋裏撿出寶藏,是為「證得」。

嗡!敬禮諸佛及一切菩薩眾!

一 義智作諸義,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眾生,慈悲為性故。

巧說方便法,所謂最上乘;

為發大心者,略以五義現。

The Buddha, knowing the supreme import of the Mahāyāna scriptures, creates an exhibition of that import with flawless language and expressions, shows the suffering people the way to overcome suffering; he being compassion incarnate. To those beings who seek the Dharma, the Truth as taught in the supreme vehicle, he reveals this fivefold interpretation, an elegant way to the unexcelled.

佛陀(亦可視為彌勒菩薩)了知大乘經典所述的境界和精義,又能以無垢言和無垢句等概念文字表達出來,為的都是救度眾生遠離痛苦,祂確實是大悲的化身。向那些追求無上乘教法殊勝義理,並且已發菩提心的人,以優雅的文法來開顯殊勝五義。

「義智作諸義」中第一個「義」解作境界,指佛以智慧了知成佛之道中各種境界。第二個「義」解作述義,把這些智慧和境界的精要表述出來。世親菩薩用了八條問答來解釋這頌。

第一:誰人造這部《莊嚴經論》?是那位能思擇《莊嚴經論》的精義的人(指彌勒菩薩)。

第二:何以說祂思擇出這部《莊嚴經論》?因為祂將論中精義表述出來。

第三:祂用甚麼表述出《莊嚴經論》的精要?祂以無垢言和無垢句來表述。所謂無垢言是指能帶領我們進入涅槃城的文意;所謂無垢句是合乎文法並與文意相應的語言文字;離開「無垢言」和「無垢句」便無法向信眾表達出《莊嚴經論》的精義。

第四:祂為甚麼要造《莊嚴經論》?為了救度眾生離開痛苦。

第五:祂救度眾生有何動機?菩薩看見眾生受苦,內心便情不自禁地生起大悲救度之心。

第六:祂用甚麼方法救度眾生呢?善巧地宣說殊勝的大乘經教。

第七:對哪些人宣說殊勝大乘經教呢?對那些追求大乘經教並已發了菩提心的人。

第八:用甚麼方法來開顯呢?以無垢言句連貫「五義」來開顯,導引修行人達致無上般若智慧的境界。

「五義」是甚麼呢?義,這裡指處境;五義是指由發心至成佛,可以用五個處境來貫串菩薩道種種歷程和方位。彌勒菩薩這樣說:

二 譬如金成器,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篋,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歡喜亦如是。

The Dharma here disclosed gives the utmost joy, like gold hand-beaten, like blooming of a full lotus, like a delicious feast when famished, like good news read in a letter, or like a casket of gems kept open.

這裡所說的教法將會為眾生帶來殊勝的喜悅,就如親手打造成的黃金器皿,如盛放的蓮花,如擺放在為飢渴所迫者面前的美食,如在信中得悉的喜訊,又如一箱打開了的寶藏。

彌勒菩薩強調,學習經教不只在於了解文字上的意義,更重要是在於藉教義改善我們的生命質素,尤其得到精神上的喜悅。《莊嚴經論》就透過五義,令眾生歡喜。世親菩薩解釋這首頌說:「此中五譬即譬彼五義莊嚴。」如果將五譬喻對應五義,就可以窺看到整部《莊嚴經論》的思想脈絡和全套菩薩修行方案。「金成譬,為令信向轉彼心故。」指〈成宗品〉令修行人轉心向法。「華敷譬,為令受教開示彼故。」指〈皈依品〉至〈二利品〉,向發心趣入菩薩乘者開示大乘不共法。「食膳譬,為令思惟得法味故。」指〈真實品〉、〈神通品〉和〈成熟品〉,令趣入菩薩乘者了解真如離言自性,修持神通和成熟根器自利利他。「解文譬,為令修習更不思故。」指佛在〈菩提品〉中將體證佛果的經驗,傳授給尚未獲佛果的修行人;令修行人明白現在雖未證佛果,但若是依教奉行,不久必獲證不可思議的佛果。「開篋譬,為令證得真實菩提分寶自覺證故。」指〈明信品〉至〈敬佛品〉等十二品;由於次第修行菩薩道,猶如打開藏寶箱將寶物逐件取出一樣,菩薩道地功德漸次增上廣大。

世親菩薩總結說:大乘的殊勝就是透過這五義彰顯出來;故能令修行人充滿希望,生起歡喜,積極進取。

質疑:大乘佛經本身已義精文妙,具足功德;為何還要彌勒菩薩造《莊嚴經論》來嚴飾?

解惑:彌勒菩薩造《莊嚴經論》能彰顯經義,令聞者倍感喜悅。

三 譬如莊美質,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己,得喜更第一。

Just as a well-adorned face of naturally outstanding beauty gives people even more intense delight when its nature is reflected in a mirror, so this Dharma, always outstanding in its natural brilliance, gives a still more distinct satisfaction to this wise when its meaning is critically elucidated.

猶如天生麗質者略經妝扮後,對著鏡子更能令自心倍感喜悅自信;同樣,(大乘)教法本身雖具顯赫光芒,再經(彌勒菩薩)重點闡析後,對菩薩智者來說,會特別稱心滿意。

質疑:話雖如此!聽聞《莊嚴經論》者究竟有何利益致令聞者恭敬信受呢?

解惑:彌勒菩薩的《莊嚴經論》具三種功德,用以下三頌分別解釋。

乙二 如是所造之論

丙一 所安立(信向大乘經為佛所宣說)

丁一 總說:

四 譬如飲藥苦,病差則為樂;

住文及解義,苦樂亦如是。

Like a medicine which is pungent to smell but has good taste, this Dharma should be understood to have two dimensions, its literal dimension and the always-beneficial dimension of its import.

就好像刺鼻但味甜的良藥,應知道大乘教法有兩層含意:(初則艱深難解的)文句和(通曉內容後獲得)信解利益。

《莊嚴經論》第一種功德是斷障因功德。好像服苦藥時,初時怕它刺鼻的氣味,但服後

令病情舒緩;便覺得快樂。讀《莊嚴經論》亦都如此:「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能透過經文,信解義理,就能斷除障礙。

五 譬如難事王,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法,因解得法財。

Like a king who is difficult to be served, this Dharma is extensive, intricate and profound, but when one has gained its favors, he is the bestower of the treasure of the highest excellence.

如侍奉國王難以得其歡心,此(大乘教法)廣大甚深、難信難解;但你一旦取悅國王後,國王便賞賜威權給你;你信解大乘教法後,便成為授予殊勝法義寶藏者。

《莊嚴經論》第二個功德是顯自在因功德。如世間難侍的國王,他是權力的來源,如果令國王相信你,你便受封得賞,福祿永昌。同樣,大乘法教雖則廣大甚深,難信難解;然而,一旦信解佛法,依教奉行,便能獲得殊勝功德聖財。

六 譬如見生寶,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不覺亦不喜。

Like a genuine gem which is priceless, give no satisfaction to the connoisseur, this Dharma is wasted on the unintelligent (in the contrary case, each gives due satisfaction in the same way).

正如一塊無價之寶石是提不起並非寶石鑑賞家(普通人)的興趣。同樣,聽聞大乘妙法,缺乏信解者是不會生起愛重之心;相反,能信解大乘者便心生喜悅。

《莊嚴經論》第三個功德是妙喜因功德。譬如一顆無價寶石,普通人會覺得它跟普通石頭一樣,一文不值;如果換了是寶石鑑賞家,便珍愛寶貴了。大乘教法亦是一樣,愚癡者認為百無一用,脫離現實;所以不起敬愛之心;相反,肯去思考(尋伺古譯為覺)、有信解心的修行人會恭敬歡喜,精進希求大乘教法。

修行人如果對《莊嚴經論》以上三個功德勝解信受;就踏入信向大乘經的第一步。

註釋:

  1. 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釋》卷八解釋何謂《大乘莊嚴經論》的語句。
  2. 相當於〈菩薩地初持瑜伽處〉前六品,包括〈種性品〉、〈發心品〉、〈自他利品〉、〈真實品〉、〈威力品〉和〈成熟品〉,分別細說菩薩的種性、發心、自利利他的途徑、世出世的真理、佛菩薩的威力和成就有情的方法。
  3. 相當於〈初持瑜伽處〉的〈菩提品〉和〈力種性品〉,主要說如何成就佛果和無上佛果的境界。
  4. 相當於〈初持瑜伽處〉的〈施品〉、〈戒品〉、〈忍品〉、〈精進品〉、〈靜慮品〉、〈慧品〉、〈攝事品〉、〈供養親近無量品〉、〈菩提分品〉、〈菩提功德品〉;和〈隨法瑜伽處〉的〈真實諸菩薩相品〉、〈分品〉、〈增上意樂品〉和〈住品〉;還包括〈究竟瑜伽處〉的〈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和〈建立品〉。前者主要述說菩薩修學法門,〈隨法瑜伽處〉是解說菩薩五大特徵和三十二種對有情應有的態度和速證佛果的菩薩十二種住。〈究竟瑜伽處〉說明菩薩受生的動機和形式、攝受有情的六種方法、七地、一切菩薩地的四種行門和總述佛感得的一百四十不共法。一般來說,初持瑜伽是境,隨法瑜伽是行,究竟瑜伽是果。
  5. 根據大乘教義,無論空有二輪,都是要求修行人為了利益眾生,須具備神通能力。前者如龍樹菩薩《寶行王正論》〈出家正行品〉頌九十三:「願我得五通,恆隨一切生!」後者如《瑜伽師地論》〈菩薩地.戒品〉:「不現神通作怖攝。」

應用思考問題

  1. 由於無著菩薩從兜率天聽受彌勒菩薩開示大乘經典密意,返回世間後在法苗寺寫成《彌勒五論》;之後又在那爛陀寺為學生編纂《無著七論》,介紹彌勒菩薩的教法。前者是由無著菩薩記錄彌勒菩薩教法,所以作者是彌勒菩薩;而後者是無著菩薩整理彌勒菩薩的教法,所以作者應歸無著菩薩。例如《大乘莊嚴經論》是由彌勒菩薩所造,而《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作者是無著菩薩。據此,你能分別出藏經中哪些論典雖題為無著菩薩,但實應是彌勒菩薩所造嗎?你又能否說出釐清這些論典的作者屬誰的重要性嗎?(例如有人認為〈菩薩地〉先出,而《莊嚴經論》是受其影響,這個說法是否值得商榷?)
  2. 試詳細解釋《大乘莊嚴經論》的論名。
  3. 試參考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的結構方式,分析《大乘莊嚴經論》結構。(近代很多大德對無著菩薩以所學處、如是學和修學者所對應〈菩薩地〉的章品,意見不一,大家亦可一併比較抉擇。)
  4. 試略述世親菩薩如何以五義將《莊嚴經論》分為五部份的大概,並解釋五義中「義」作何解。
  5. 世親菩薩以八題問答解釋頌一,說明彌勒菩薩造《莊嚴經論》的動機;試依頌解釋。
  6. 世親菩薩讚美彌勒菩薩通曉大乘經典所述的各種境界和精義,又能以無垢言(無謬的概念)和無垢句(精準的遣詞用字)表達出來,並寫成《莊嚴經論》,以五義詳細陳述菩薩修行的各種層面和經歷,與及大乘的殊勝功德;並以五種譬喻結合五義,貫串整部《莊嚴經論》。你能將五譬結合五義,說明菩薩修行各種層面和經歷嗎?
  7. 有人質疑:大乘經典本身已義精文巧,具足功德;彌勒菩薩毋須另造《莊嚴經論》來莊嚴大乘經典。世親菩薩如何反駁這一見解?試依頌三說明。
  8. 〈緣起品〉頌四和五分別說明《莊嚴經論》具備斷障因、顯自在因和顯妙喜因三種功德;試依頌文解釋之。
  9. 波羅頗蜜多羅翻譯世親菩薩解釋彌勒菩薩《莊嚴經論》偈頌及釋論文句,在遣詞用字上都能合乎信雅達標準,達到令人易讀易明的效果。試以白話翻譯世親菩薩釋文中的「五譬五義」和「三種功德」。
  10. 〈緣起品〉主要介紹《莊嚴經論》的全文大意和對大乘教法的三種功德貢獻;試分別說明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大乘莊嚴經論》第一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