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42講

日期:2014年11月1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由於引正王是一位具有學佛根器的政治領袖,同時在國內亦大力推行佛教發展,所以龍樹菩薩特別撰寫了《寶行王正論》,導引引正王修行正法。「正法決定善,為愛法大王;我當說由法,流注法器人。」龍樹菩薩提到學佛目的有二種:勝生安樂和定善解脫。「善道具名樂,解脫謂惑盡!」前者是以「信心」來奉行十善、三應斷和三法行(三應斷是不飲酒、不邪命和不惱害;三法行是布施、慈愛眾生和供養大德。)等招感人天樂果的法行,後者以「智」通達人和法皆無自性空,斷除煩惱及習氣。龍樹菩薩強調自己向引正王說法的目的,是希望老友解脫,非單為人天福報。龍樹菩薩循循善誘說,要「定善解脫」,必須先獲得勝生安樂的暇滿人身,繼而修四無量心和四禪定,「由定梵住空,得受梵等樂。」然後通過修行斷除輪迴的因──無明;而對治無明唯一的方法就是修空觀體證人無我、法無我。這就是《般若經》所說:「菩薩於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龍樹菩薩先就五蘊無我來說明眾生錯將五蘊執有自性,又將依五蘊而假名為我的「我」執為實我;起惑造業,輪迴生死。「陰執乃至在,我見亦恆存。由有我見故,業及有恆有。」如果修行人明白五蘊並非真實,虛構出來的「我見」便不再生起;若能徹底斷除「我見」,輪迴生命中待眾緣而生起的這個五蘊體便不再生起。「若見陰不實,我見則不生;由我見滅盡,諸陰不更起!」龍樹菩薩繼續闡述眾生在十二因緣生命流轉中而剎那生滅,因果相續,起惑、造業和受苦;三者相依而起;不能各自獨立生起一法,自己亦不能從某一法而生起。「生死輪三節,無初中後轉;譬如旋火輪,生起互相由。」「如是見因果,生起及滅盡;故不執實有,世間有及無。」修空觀的瑜伽士既不執我、我所實有;或硬說它連在世俗名言中亦無。龍樹菩薩指出:「無明」其中一大特性,就是製造出「自性有」和「名言無」這兩種邊見,所以以「中道觀空」,當下斷除對「自性有」與「名言無」的執著。除了在《中論》曾揭示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膾炙人口有關無生法的偈頌外,龍樹菩薩在本論再深入發揮緣起性空的義理;祂以長短為例,說明緣起「若此有彼有」;因為有長才能說那是短,因為有短才能說那是長,沒有固定的長短,甚至直接說它不長亦不短,因為說它長或說它短都不恰當,這東西事實上是離開長短二邊。龍樹菩薩又以燈光為例,說明「由此生彼生。」光明非自性產生,必須依燈而有,沒有燈就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並非本身產生光明的實物。「若此有彼有,譬如長及短;由此生彼生,譬如燈與光。」「先長後為短,不然非性故;光明不生故,燈亦非實有。」龍樹菩薩語重心長指出:世人因迷亂的心而被相縛,被煩惱縛;就好像飢渴的鹿群見到陽熖誤以為是水;不顧一切向前奔跑,卻又永遠走不到它的跟前,最後活活累死一樣。「若遠於實智,即見世間有;證實則不見,無相如鹿渴。」最後,龍樹菩薩又舉例說:世間諸法,就好像魔術師變出來的幻象;幻象並不是由母象生產的,亦不是因老死在樹林而滅,它只不過是魔術師以迷惑觀眾,娛樂觀眾為目的而使出的變戲法。「世間如幻化,生滅可見爾;世間及生滅,約實義皆虛。譬如幻化象,生滅尚可見;此象及生滅,實義撿非有;幻象無從來,去亦無有處;但迷眾生心,由實有不住。」

既已確立了成佛之道的兩大目標,就要開始實踐經歷五位十地菩薩修行歷程;「若略說正見,謂信有因果,能令福德滿,善道因最上。由智有、無寂,超度福、非福;故離善、惡道。佛說名解脫。」為了獲得佛色身和法身,便要積聚無量福慧資糧;依著大悲心、菩提心和無二慧(無漏根本智)來開始修行。「故汝捨惡法,決心修善行;為自他俱得,無上菩提果,是菩提根本,心堅如山王;因十方際悲;及無二依智。」由無量福德資糧招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色身具足;由積聚智慧資糧,次第斷除五十七種粗類惑;正性離生,經歷十地修行成就佛果。在見道、修道和無學位圓滿三無漏根,所謂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和具知根來圓滿法身。「由福智資糧,期獲二淨妙。」「二淨妙」就是指佛的色身和法身。

今堂承接龍樹菩薩慨嘆眾生福薄,至令修行道上障礙重重,「於有情數及次第,思得人身世少有,人少法行多罪行,依法行更如晨星。」為了利益眾生,祂造了修福二十頌,囑付引正王和佛弟子日夜各三次在三寶福田前誠心念誦發願,普皆迴向功德!如此就可積累如恆河沙數世界仍嫌容納不下的無量福德。「能如此修行,福德若有體,於恆沙世界,其功不可量。」這修福二十頌所涉修行層面很廣,包括七支佛事、三無漏根、資財豐盛、戒行圓滿、善趣七德、法喜充滿、梵住六度、相好自嚴、慈悲眾生、願淨佛土、神通教授、受用不匱、自他相換、無住涅槃。這便令人確立發願利益無量眾生,所種佛因無量;從而推論到佛果功德確是無量的道理。「眾生界無量,利益願亦爾。」

龍樹菩薩提醒老友引正王,要珍惜暇滿人身,所謂「不依暇身作有義,後難得修解脫身!」再忠告老友要依《般若經》教言修行。「願汝愛此法,如愛念自身!」此外,般若無漏智不可能單從聞思而得,必須通過實修;聞思修三慧完備,般若波羅蜜多才算圓滿。「若人愛此法,是實愛自身;是所愛應增,此增由法成。」最後,龍樹菩薩進一步點出修行人在修學佛法時,要依止四法因果。若能依止正法,就不枉暇滿人身;若是依止正法,就必須如法實修;若要如法實修,就要依止般若正見;若要成辦般若,就必須依止善知識的教導。「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如行事慧然,如慧事智者。」

九十八 一人未解脫,於有隨生道;

願我為彼住,不先取菩提。

Should there remain even one person who hasn’t gained liberation, and who, abiding in existence, courses on in the paths of rebirth, I pray I shall continue to abide therein for their benefit, refraining from opting for bodhi before they have reached it.

即使仍有一個眾生尚在三界中生死流轉,未能解脫;願我為了利益這人而留在三界,在他解脫之前,不先證菩提。

龍樹菩薩重申,眾生是行者修菩薩行的對象,故願意以「自他相換」、「唯自應受苦,共求眾受樂」、「願彼所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於彼果報熟。」等菩薩行理念來服務和救度眾生,甚至希望一切眾生盡離輪迴苦,得究竟樂。這種想法影響到日後寂天菩薩所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註釋296)虛空尚在,而眾生未盡入無餘依涅槃前,為利益眾生,願我一直住留在世間,消除眾生一切的痛苦!龍樹菩薩解釋至此,修福二十頌便告圓滿。

辛三 福德無法定量

九十九 能如此修行,福德若有體;

於恆沙世界,其功不可量。

If the merit generated by making such statements were to be a material thing, even a Ganges’ sands number of worlds would not fit to measure one’s merit.

若(在佛前晝夜各三次念誦上述修福二十頌,)將這種福德變成有形體的東西,就算是恆河沙數這麼多數量的世界,也容納不下這不可勝數的福德。

辛四 安立合理

一00 佛世尊自說,如此因難量;

眾生界無量,利益願亦爾。

This is what Buddha, Bhagavān said, that causal bases such as these are immeasurable. Just as the realms of beings are immeasurable in their vastness, so, too, are vows dedicated to providing them benefit.

佛、世尊在經論中親口說過:如果我們能晝夜各三次念誦這修福二十頌的話,如恆河沙數眾多世界亦難以容納這不可數量的成佛福因。依此推理,眾生無量無邊,利益他們所種下的善因亦應無量。

賈曹杰在《顯明要義釋》說:「因為世尊於《勇施長者請問經》、《三摩地王經》和《無盡慧經》等宣說其(福德因果之)無量。」不單教證如此,我們亦可透過推理來成立福德因果之無量:「由於利益一位有情就會有一分福德;利益無量有情的話,就應有無量的福德。」

乙三 宣說結行

丙一 以命喻教誨生起法喜并行持

丁一 教誡產生法喜

一0一 此法我略說,能生自他利;

願汝愛此法,如愛念自身。

This Dharma which I have only briefly described is able to bring about the welfare of both self and others. I pray your cherishing of this Dharma will be as great as your fond concern for your very own person.

我只略為闡述這個教法,已能為自他帶來種種裨益。願你能喜愛這個教法,如同愛護自身一樣。

龍樹菩薩所說的教法,是將佛教中最殊勝的《般若經》當中甚深見及道次第,用簡明扼要的方法導引引正王去修持。祂又勸告引正王要愛惜這法門,如同愛惜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壽命一樣。愛惜身體、愛惜生命是為了修持正法,我們稱這種的豐盛生命叫暇滿人身。先天遠離八無暇(註釋297),擁有時間和條件修行;此外,自己還要擁有五種自圓滿,例如生而為人、轉生到佛法興盛的中土、頭腦清醒、五根伶俐、出生於正當家庭和對佛法感到興趣;又遇上佛已出世、佛已說法、佛法住世、自己又體驗到輪迴苦空,為求解脫而修持佛法;最後令人隨喜讚歎的,就如引正王遇上龍樹菩薩這位善知識攝受,這叫五種他圓滿(註釋298)。若修行人具備這十八種順緣而不珍惜;後果便誠如大德云:「不依暇身作有義,後難得修解脫身。」(註釋299)

一0二 若人愛此法,是實愛自身;

是所愛應增,此增由法成。

If a person loves this Dharma, in truth, this is the same as cherishing his own person. This object of one’s affec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flourish. Such flourishing is perfected by resort to Dharma itself.

若人喜愛這教法,事實上他就是愛護自(己暇滿人)身;如果這人喜愛這教法,應更進一步去實修這(《般若經》的)教法。因為智慧是要通過聞思修方能完備。

具備暇滿人身的條件,而未去聽聞佛法,這固然可惜。但聽聞了佛法,卻又不去實修,亦是件可惜的事。總之,聽聞了《般若經》有關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見,就應依道次第去修廣大行。(註釋300)

丁二 教誡修學要依止四法因果

一0三 故事法如身,事行如事法,

如行事慧然,如慧事智者。

Therefore serve the Dharma as attentively as you serve yourself. Sever the practice as attentively as you serve the Dharma. As you serve the practice, so too serve wisdom. And, as you serve wisdom, so too should you serve the wise.

如愛惜暇滿人身,就要愛護(《般若經》)正法;如愛護正法,就要如法修持;要如法修持,就要依(無漏)智慧(般若);要成辦般若,就要依止善知識。

若能依止正法,就不枉暇滿人身;若是依止正法,就必須如法實修;若要如法實修,就要依止般若正見;若要成辦般若,則必須依止善知識的教導。修行人務必修學這依止四法因果。

丙二 畏懼善知識之過患與善知識之定義

丁一 不依止善知識之過患

一0四 淨順有智慧,伏他說正理;

由自惡疑他,此人損自事。

One who, due to his own evil, has doubts about a pure and wise teacher, who speaks with restraint about what is helpful, thereby wreak harm upon his very own endeavors.

應清淨地依止善知識,並且實踐他饒益自己的正理開示。若因自己的惡念而對善知識起疑心,自己(現世和來世)的利益都會耗損,無法達成。

誠如巴楚仁波切(1808-1887)說:「從來沒有一部佛經、密續或論典說過不依止上師能成佛之事。我們也知道沒有一個人能靠自力成就道地功德。事實上,一切眾生包括自己在內,對於揭發邪道似乎有特別的才能,但對選擇解脫和遍知之道總是束手無策;如同盲人在空曠的荒野中迷失一樣,困惑無助。正如沒有具經驗的開荒者幫助,根本就很難在如意寶洲中尋獲寶藏。同樣,善知識是我們達到解脫和遍知的引導者,我們應以崇敬的心依止他。」(註釋301)若對善知識起懷疑,認為他所說是邪道,則現世和來世的利益無法達成,更不用說利他了。

註釋

  1. 《入菩薩行》〈迴向功德品〉頌五十五。
  2. 投生在以下八種情況,將無法修行。生於地獄、餓鬼、傍生、長壽無想天、邊地、邪見家庭、無佛出世和肢體殘障者。
  3. 有關八暇滿、十圓滿這「具足十八暇滿的人身」的內容,詳見拙作《心止師教》第一部份頁三十八至五十二。
  4. 見拙作《龍欽心髓妙道前行》頁二七四。
  5. 一般來說,《般若經》的甚深見可從龍樹六論中學到,而《般若經》的道次第,則可從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和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論》找到軌範綫索。
  6. 見拙作《心止師教》第一部份頁一八九。

應用思考問題

  1. 何謂「勝生安樂」?試依《寶行王正論》解釋十善、三應斷、三法行和四修學。
  2. 何謂「定善解脫」?試依《寶行王正論》解釋「五蘊無我」、「緣六大假名為我」和「十二因緣無我」。
  3. 試依《寶行王正論》解釋緣起三義,並參考第五講論述為何緣起必自性空。
  4. 大乘菩薩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自己就像牧羊人一樣,走在眾生羊群後面。試依頌九十八及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迴向功德品〉頌五十五以證。
  5. 由頌七十八至九十八是龍樹菩薩修福二十頌。試依文意重新改寫,便於日後修持。
  6. 修福二十頌(參考答案)
    1. 佛法僧三寶,大悲菩薩前,我真誠皈依,頂禮應供處。
    2. 懺悔罪惡業,廣修眾福德,有情之福善,一切皆隨喜。
    3. 我稽首合掌,請轉妙法輪,乃至有眾生,請佛長住世。
    4. 願以我作福,已作及未作,有情悉皆具,無上菩提心。
    5. 願眾無漏根,完美超無暇,行為得自在,正命悉具足。
    6. 願諸有情眾,與寶手相應,資具皆無量,無盡至生死。
    7. 祈願一切時,女眾為善士,諸有情慧目,戒定足圓滿。
    8. 勝形貌威德,好色他愛見,無病力辦具,長壽願彼然。
    9. 願眾具善巧,脫離諸苦痛,勤向三寶尊,富有佛法財。
    10. 慈悲喜淨捨,恆居四梵住,施戒忍精進,定慧所莊嚴。
    11. 圓滿福慧行,相好光明照,願彼難思量,行十地無礙。
    12. 願我具彼德,餘等為莊嚴,解脫一切過,願我愛眾生。
    13. 圓滿一切善,及眾生所樂,能除他眾苦,願我恆如此。
    14. 若他有怖畏,一切時及處,由唯憶我名,得脫一切苦。
    15. 敬信我瞋我,若見及憶持,乃至聞我名,願彼定菩提。
    16. 願生生世世,獲得五神通,願隨時隨地,常利益眾生。
    17. 一切世界中,若他欲作惡,願遍斷彼惡,如理令修善。
    18. 如地水火風,野藥及林樹,如他欲受用,願我自忍受。
    19. 如命愛有情,勝過愛自我,眾罪成熟我,我樂予眾生。
    20. 一人未解脫,於有隨生道,願我為彼住,不先取菩提。
  7. 龍樹菩薩對自己所造修福二十頌很有信心,認為只要每日晝夜向三寶福田祈請三次,如果所積聚無形的福德資糧變成有形物體的話,就算恆河沙數這麼多數量的世界也容納不下。祂除了舉佛經為教證外,還以推理證成;試依頌九十九和頌一〇〇說明。
  8. 「不依暇身作有義,後難得修解脫身!」龍樹菩薩語重心長勸老友引正王,要依所說教法修行,「願汝愛此法,如愛念自身。」試以暇滿人身難得,既得矣便應及早修行,分析頌一〇一意義。
  9. 為甚麼龍樹菩薩強調若果喜愛《般若經》的教法,一定要透過實修方能證成般若無漏智?換言之,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都不能盡攬《般若經》的殊勝教法;必待修所成慧三慧完備才能獲得般若,才能充分發揮十八種圓滿順緣。試依頌一〇二說明。
  10. 何謂「依止四法因果」?試依頌一〇三說明。
  11. 為何要依止善知識?對善知識起疑心會招致甚麼過患?試依頌一〇三及一〇四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四十二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