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行王正論》(Rājaparikathāratnamāla)第28講

日期:2013年9月7日
龍樹菩薩造論
陳真諦法師 譯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傳講



提要:上堂提到龍樹菩薩希望老友引正王發大心、做大事、得大果。「願汝發大心,恆興建大事;若行大心事,是人得大果。」怎樣的心才是大?發菩提心。菩提心有四種特徵:廣大、最勝、至極和無顛倒。誠如佛在《金剛經》教人發菩提心時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作為菩提心對象的世界是無盡,其眾生亦是無盡;這就是廣大。「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菩提心的目標是希望眾生皆得定善解脫,故是最勝。「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履行菩提心永無休止;虛空未盡、輪迴未斷;菩薩都會在水月道場作種種佛事,化度如幻眾生,而無一實有的眾生可度,這種修行是何等至極!「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依諸法真實義而行;若菩薩執著種種實我實法的念頭,就是顛倒,而顛倒只會與無明相應;菩薩修無相觀,才是無顛倒。作怎樣的事才是大事?如同孔雀王朝阿育王建八萬四千佛塔,以大乘佛法教化百姓,就是大事。「好名吉祥事,三寶依應作。」怎樣才是大果?成就佛果,獲證佛的色身、佛的法身,就是大果。透過發大心、作大事;圓滿積累福慧二資糧,就可證得佛果。「由福智資糧,期獲二淨妙。」

今堂,龍樹菩薩繼續導引引正王如何以國王身份,推行以大乘佛法治國細節。龍樹菩薩強調,要以大乘精神治國,必要上下協心,君臣同德;為了實踐「佛阿含及論,書寫讀誦施!亦惠紙筆墨,汝應修此福!」(前章頌三十七)「於諸道伽藍,園塘湖亭屋;於中給生具,草蓐飲食薪。」;「於小大國土,應起寺亭館;遠路乏水漿,造井池施飲。」;「病苦無依貧,下姓怖畏等;依慈悲攝受,勤心安立彼!」(前章頌四十至四十二)這些集合弘法、救濟、教育於一身,並肩負管理維修三寶所依寺院靈廟的工作,必須挑選大批有德行、有修煉、有學養、有理想、有才幹;無論出家、在家的佛教徒去充任。龍樹菩薩對寺院管理員提出了八項要求:「離殺、常行善、持戒、愛容舊、巧增財、無諍、清淨無積聚、勤力恆修善。」要落實達成以大乘佛法治國的目的,這些為數眾多的佛教徒要走在最前綫;並且跟國王一樣,奉行正法;體會到利他就是自利和自他平等的精神,以菩薩行平等守護民眾。當然,每間寺廟都應有一寺主;龍樹菩薩希望他除了具備前面八項品德外,作為一寺的表率,他另外還要符合八項要求:「於一切法事,應立勤、力人;無貪、聰、智、善,不侵法、畏罪。」寺主辦事要有魄力、有遠見、老練;廉潔,待人寬容,能團結寺內大眾,審慎理財。若於地方前綫有同聲共氣的佛弟子為國王分憂,國王就可安枕無憂,專心處理政務,全國上下一心,達臻所謂「人行十善、國泰民安!」的四海升平、社會和諧的治世。

另一方面,為了達到千秋盛世、長治久安的政治局面,中央政府就要頒行各項配合的政策。為此,龍樹菩薩循循善誘勸勉引正王,要嚴格挑選賢能充任中央最高級的官員擔任行政大臣、軍事大臣和理財大臣,這些人除了要對國王忠心耿耿,擁護國王以大乘佛教治國的理念之外;同時還要信佛、廉潔、識大體。對充當行政大臣的「八座」應有八點要求:「了正論、行善,親愛四觀淨,美語不怯弱,上姓能持戒;」「識恩、知他苦,如理巧決斷」。對軍事大臣亦有八點要求:「柔和、有大度,膽勇、甚愛王;堅實、能用財,無放逸恆善,熟思所作事」。對理財大臣同樣有八點要求:「持法戒清淨,了事有幹用,能生長護財,解義、巧書算;於他心事等,畏罪、親愛王,富財多眷屬」。光讓賢能職掌高位仍未足以達到「上下協心,君臣同德」。所以,引正王要落實興建三寶所依道場,印行佛經、崇文尚禮、辦學興邦、扶貧救弱、藏富於民、重農抑商、偃武修文、整飭吏治的話,國王便不能空談理想,要每月定期批閱審察各地寺主、大臣、將軍和理財大臣工作報告和收支明細;更要向他們查詢落實以佛法治國,施行仁政的工作進程;最後還要以寬容的態度、溝通無間的合作精神,為他們作出善巧的指引。「月月應問彼,一切財出入;問己法事等,喜心善教誨!」

怎樣的政權才會受到百姓的擁戴?怎樣的國王會受到神明的護佑?怎樣的國祚王位會受到佛菩薩的祝福?不求個人的名聞利養,只謀求萬民達臻勝生安樂;這樣地掌握皇權才算是光榮殊勝;否則,恐怕王位只會為自他帶來不幸而已。「為法處王位,不求名欲塵;王位勝有利,異此則不如。」

己三 延續固有寺院所造的福利事業

庚一 通說

十八 先諸王所起,平等功德處;

謂天神廟堂,願如本修理。

As for places established by pervious kings as merit-generating locations equally available to all, namely those temples and halls honoring deities and spirits, one prays they will be maintained in their original condition.

對於先王早前所建立,用作供奉本尊和神祇的寺廟、殿堂;都要開放給所有人參拜,藉以積聚福德。大王更要依著傳統令它們維持原貌。

庚二 對管理寺院人員的要求

十九 離殺常行善,持戒愛容舊;

巧增財無諍,勤力恆修善。

Their stewards should abandon killing, always practice goodness, uphold morality, by fondly inclusive of those who have long visited, skillfully foster increase of assets, remain free of contentiousness, and be vigorous in constantly cultivating what is good.

在寺廟殿堂的服務人員必須不殺生、時常行善和持戒;對長期來參拜的香客要殷勤接待;善巧地令寺廟的資財增加;彼此之間不要有爭執;並且要精勤修行。

清淨無積聚,不捨於他事;

安立為導首,受彼功德藏。

They must be devoted to purity, free of personal hoarding, and vigilant in preventing loss of assets to unrelated endeavors. Such people should be appointed to serve as leaders, taking in the funds for merit-generation kept in their treasuries.

那些行為清淨,不私蓄財物;能夠審慎理財,不讓寺產資財流失者,就應擢升為主管,管理福德聚集的資財。

龍樹菩薩沒有說明管理寺院靈廟者必須是出家人;但卻明文規定這些人必需具備八種條件:

第一是「離殺」:離殺,就是不傷害。學佛就是要成就善行;而善行的基本條件就是不要去傷害別人。寺廟裡的人第一樣要戒除的,就是不能為了要做某某佛事,因而令別人受到傷害。第二是「常行善」:指奉行及隨喜自他一切福善之事。第三是「持戒」:遵行十善業道。第四是「愛容舊」:慈心對待到寺院拜佛的每一位善信;尤其是那些長期都熱心隨喜佛事的香客善信(註釋200)。第五是:「巧增財」:使用寺院的設施和資財要謹慎;能審慎理財,不讓寺產平白無故損失;又要令信眾樂意布施,確保寺院運作經費所需;應該委任這類人為寺院的領導人,「安立為導首」(註釋201)。第六是「無諍」:避免在寺院內發生爭端。第七是「清淨無積聚」:要依止印度傳統,寺院一向奉行個別成員不能擁有私人財產的守則。第八是「勤力恆修善」:精勤修行,例如每日四座,每座兩小時。

庚三 平等守護

二十 盲病根不具,可悲 無依;

於廟不得遮,平等與彼食。

The blind, the sick,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the pitiable, beggars and homeless, all should not be blocked from coming to the temples. There must be uniform equality in providing them with food.

(有六類人:)盲人、病者、殘疾者、走投無路的可憐人、乞丐和無家可歸者;不應阻止他們進入寺廟,而且在供膳食時更應依據平等為原則。

「匃」即乞丐的丐字;「遮」是指進入寺廟時有被留難的感覺。上述六類人本身很難找到工作,要得到飲食就更難;所以寺院對他們要大開方便之門,尤其是供膳時更加不應該讓他們生起難堪的感受。

己四 亦攝受不希求者

二十一 道德無求人,或住餘王界;

供事亦相似,應作無此彼。

Those Dharma-practitioners who may seek nothing at all, even though living in another king’s realm, should be treated in an appropriate mann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y abide here or there.

縱然修行人依於(知足不貪欲的)教法,所以沒有任何請求;有些住於其他國家的;仍然要不分彼此,平等地施供給他們。

己五 任命官員

庚一 任命寺主

二十二 於一切法事,應立勤力人;

無貪聰智善,不侵法畏罪。

In all mat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Dharma, one should delegate responsibility to vigorous persons free of covetousness, intelligent, wise, devoted to goodness, not intrusive in the domain of Dharma, and fearful of misdeeds.

一切寺廟內的佛事,要交由一位有魄力的人主管。他不貪污,反應敏捷,處事老練;善待寺廟內的同修,不濫用寺廟的錢財,不傷害前往寺廟的香客或隨意責罵他們。

龍樹菩薩認為一位理想的寺主(住持),應具備下列八個條件:第一、「力」:具辦事能力,做事很專注;第二、「勤」:勇悍精進;第三、「無貪」:不會作出貪污勾當的事;第四、「聰」:對事物反應敏捷;第五、「智」:做事老練,如理又如法;第六、「善」:善待其他在寺院內生活,服務善信的同修;第七、「不侵法」:生性節儉,審慎處理寺院的資財;第八、「畏罪」:不傷害香客,不隨便責罵他們。

庚二 任命大臣

二十三 了正論行善,親愛四觀淨,

美語不怯弱,上姓能持戒;

Ministers must comprehend right discourse, pious; maintain purity from all four standpoints, speak with eloquence, with polite manner, be of superior lineage, and be able to uphold domestic disciplines.

作為大臣,他必須通達倫理規範、奉持佛法,時刻以四觀淨反省自身,懺除惡行。說話要有技巧,合乎禮數。出身高貴種姓,有教養,能遵行家教。

識恩知他苦,如理巧決斷,

八人互相羞,為國立八座。

Having a sense of gratitude, be aware of others’ hardship, and be skillful in making judgments founded on the path of goodness. Find eight such people inclined toward mutual humility and, for the sake of the country, appoint them to eight cabinet level minister positions.

(大臣應具備)對國王感恩圖報的心,並且能善解老百姓生活的苦況,為他們排解糾紛;懂得並依據(勝生安樂的)精神,果斷執法。為了國家的利益,找具有上述品德的人擔任國王左右最高級的官職。

作為國王左右最高級的行政官員,他們應具備八種品德。一、「了正論」:通達世間倫理規範和法律典章。二、「行善」:奉持佛法。三、「親愛四觀淨」:時刻觀修四觀淨來自我反省,令到自己品格純正。「四觀淨」是梁武帝(464-549)提倡的佛教思想,這很明顯是真諦法師譯場中一些助譯私意妄加的譯文(註釋202)。從異譯本《中觀寶鬘論》中相應的文義是,「純正」:時刻反省令自己品格高尚;四、「美語不怯弱」:說話有技巧、斯文有禮、談吐得體。五、「上姓能持戒」:種姓高貴,有教養,又能遵行家訓。印度人重視種姓,如果任命種姓差的人出任大臣的話,下層的人會不服,看不起他;造成施政困難。六、「識恩」:對國王忠心,感恩圖報。七、「知他苦」:能貼心知道並同情老百姓的苦況。八、「如理巧決斷」:通達「勝生安樂」的要旨,例如以十善精神治國,執行政令時果斷,能調解百姓爭端。具有以上八種品性的人,就可被任命為中央領導,成為國王左右手。「八座」是中國南朝中央政府最高的官職,見前註158。這亦是真諦法師譯場為了配合中國社會的特色,而將例如「修行佛法」譯為「行善」,「大臣」譯為「八座」,「自省懺罪」譯為「四觀淨」(註釋203);裨使讀者易於理解。

庚三 任命軍事大臣

二十四 柔和有大度,膽勇甚愛王;

堅實能用財,無放逸恆善。

Those who are gentle, of magnanimous character, brave, extremely fond of the King, solid in their truthfulness, able to use resources properly, free of any tendency to be negligent, and constant in goodness —

(將軍應具備)性情溫和、用兵有節度(有分寸)、英勇、對國王忠心耿耿、內心穩妥值得信任、妥善管理供應軍用物質、奉行不飲酒、不嚐殺等品性。

熟思所作事,能別十二輪,

常行四方便;應立為大臣!

If they thoroughly contemplate endeavors to be undertaken, are able to make distinctions regarding the twelve-part cycle, and will constantly utilize the four types of skillful means—people such as these should be appointed as military advisors.

熟悉兵法、掌握天文地理和作戰時生地死地的分別;並且嫻熟四兵種的運用。具備這八種條件的人,應被委任為軍事大臣(將軍)!

值得國王信任並交托軍權的大將應具備這八種品格:一、「柔和」:雖是武將,但心性要溫和柔軟;切忌用桀驁不馴的人掌控軍隊。二、「有大度」:對何時用兵,何時議和;都掌握得有分寸、有節度。三、「膽勇」:氣魄英勇。四、「愛王」:對國王要忠心耿耿,不會變節;否則終成心腹大患。五、「堅實」:將領的心必定要非常穩固,經得起考驗;尤其是當佔領敵方土地時,不會擁兵自重,背叛國王。六、「能用財」:對部隊編制、軍官權限和軍用物資的供應調配,都嚴格妥善。七、「無放逸行善」:遵行仁慈不嚐殺,理智不飲酒等佛法;國王本身依大乘佛法治國,而被任命的將軍所作所為亦要符合佛法。八、「熟思所作事」:熟悉用兵之道;例如氣候陰晴寒暑和四季節令的更替規律──「能別十二輪」;並且對四類兵種(註釋204)在各種處境;例如遠近、險峻和平易等地形行軍或作戰,究竟處於生地抑或死地;全部瞭如指掌──「常行四方便」。

庚四 任命理財大臣

二十五 持法戒清淨,了事有幹用;

能生長護財,解義巧書算;

Those who uphold the Dharma, observe moral precepts purely, understand how things are done, possess extraordinary talent, are able to raise funds and protect wealth, know what is right, and are skilled in accounting and calculations—

(作為財政大臣亦應具備八種品格:)行為必須清淨,合乎正法;沒有絲毫自私垢染;清楚明白如何運用國庫(來利益百姓);擁有非凡的聰穎,懂得生財理財之道;擅於會計算數。

於他心事等,畏罪親愛王;

富財多眷屬,宜立為職掌。

If they are fair in dealing with others, are fearful of committing misdeeds, are personally fond of the King, and if they are already wealthy and have a large retinue— it is fitting that such people be appointed to governance.

假如他能一視同仁;害怕犯罪;又能敬愛國王;本身亦是豪姓豪貴;這類人最適合被委任為理財管理層。

擔當理財大臣亦要符合八種要求:一、「持法戒清淨」:在身語意三方面都合乎佛法,潔身自愛;這樣才能不負國王給予的責任。二、「了事有幹用」:對審計預算,能符合並落實國王藏富於民,發展民生的國策,並有恆耐煩,不嫌做事繁複。三、「能生長護財,解義」:知道在甚麼時候徵稅,徵多少稅項;適當時「隨時遣商侶,平物價鈞調」;(註釋205)能掌握生財之道,透過交易買賣,為國庫進賬。四、「巧書算」:擅於會計精算。五、「於他心事等」:發放利民措施時要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是自己親友就對得好;不是親友就對得不好。六、「畏罪」:時刻自我警惕,切勿背負貪污舞弊的罪名;七、「親愛王」:對國王忠心;八、「富財多眷屬」:出身名門望族,大姓貴家;又是豪姓豪貴的人。

二十六 月月應問彼,一切財出入;

問己法事等,喜心善教誨。

They should be questioned each month regarding the income and outflow of all their forms of wealth. Query them as well about their own Dharma works and such. Then, responding with delighted attitude, skillfully instruct them.

(作為國王,你應)審察他們(寺主、大臣、軍事大臣和理財大臣)每個月所遞交的收支明細工作報告。你更要向他們詢問(是否有落實以佛法治國,施行仁政等)有關推行正法的工作進度;然後再以寬容的態度善巧地作出指引。

關於如何以大乘佛教治國施行仁政;前章頌三十至五十四已提及。例如於全國諸道路交匯處興建三寶所依道場,印行佛經、崇文尚禮、辦學興邦、扶貧救弱、藏富於民、重農抑商、偃武修文、整飭吏治。但國王不能空談理想,仍要時刻謙卑地與大臣共襄合作,落實推行政策。

二十七 為法處王位,不求名欲塵;

王位勝有利,異此則不如。

Where one serves as the King for the sake of the Dharma and refrains from seeking fame or the objects of the desires, the King’s throne is supreme in its ability to provide benefit. If one strays from this, then the result will be misfortune.

若果國王所做的一切不是為求名聞利養,而是合乎正法(而利益百姓)的話;那麼大王(為了利益百姓)作出貢獻,王位便變得光榮和殊勝;否則,(國王所做若是為個人名聞利養的話,)王位只為自他帶來不幸而已。

不求個人名聞利養,以求萬民達臻溫飽安樂、知榮辱,尚禮守法;那麼這位國王便得到百姓的擁戴,神明的護佑;這個國祚王位便會得到佛菩薩的祝福。

註釋

  1. 根據前面〈菩提資糧品〉頌九十八:「平等悲相應,恆解脫眾生」,龍樹菩薩主張化度眾生時,要不分親疏,平等看待每一個眾生;此外,在下一頌亦說到,對進入寺廟的貧者和有需要者供應膳食時,要依據平等為原則。這句譯文恐有私意竄改之嫌。
  2. 佛門選賢任能,是以德行耆舊為首,能力次之。這句譯文亦有被臆斷竄改的可能。
  3. 四觀淨出自梁武帝蕭衍(464-549)所著《慈悲三昧水懺》卷中:「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4. 就個人來說,這種以中土思想比擬佛法的方式,就好像以「本無」、「自然」來比擬「性空」一樣膚淺,老拙不敢苟同。
  5. 古印度的兵種有四,分別是象兵、馬兵、車兵和步兵。
  6. 見〈菩提資糧品〉頌五十三。

應用思考問題

  1. 凡夫往往自視過高,凡是自己計劃或營造創作的東西,必蔽帚自珍。在引正王以前,佛教盛行,很多國王都樂意興建三寶所依;並且遺留下大大小小的寺院靈廟。龍樹菩薩就勸勉朋友,過去所遺留的建築,都要好好的保存,不要因為這些寺廟不是以自己名義興建,就由得它們毀壞退失。試依頌十八說明。
  2. 依照龍樹菩薩的意見,管理寺廟的服務人員要具備哪八個條件才可勝任?試依頌十九說明。
  3. 《寶行王正論》是由真諦法師口誦傳譯,並由多位中國僧人筆受記錄;但由於道行、文筆等良莠不齊,有的甚或竄改真諦法師的原意;如頌十九提到「愛容舊」和「安立為導首,受彼功德藏」這兩點,明顯是助譯憑私意臆斷而竄入的。試依藏譯本《中觀寶鬘論》比較評述。(「功德藏」指的應該是中國寺院所謂的「無盡藏」。由於中國人傳統賤視乞食,所以中國寺院的僧人不外出乞飯;而為了保障齋供得繼,寺院本身利用善信布施的錢財購買良田,甚至以商業活動來維持寺院開支。這就是無盡藏的來由。)
  4. 有六類人根本沒有工作能力,亦無人會關心他們的死活;故寺院應關懷他們,首要是先讓他們吃得飽和穿得暖。試依頌二十說明。
  5. 寺院應大門常開,予人方便;龍樹菩薩更認為應不分人種、國界,平等給施;試依頌二十一說明。
  6. 龍樹菩薩認為引正王應在全國各地的寺院靈廟親自委任寺主(住持),而寺主應具備八個條件,試依頌二十二說明。
  7. 龍樹菩薩認為輔弼國政的大臣應具備八大條件,其中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大臣都要通達和能夠奉行佛法,一心向善;並以十善作為施政的核心理念。試依頌二十三詳述八大條件中哪些與佛法相關。
  8. 有很多人幫助真諦法師進行翻譯工作,可是條件所限,例如當時正值戰禍連年;譯場中人才參差,在所難免;而我們也留意到,真諦法師譯文中往往將「修持佛法」說成「行善」,「大臣」譯為「八座」,「自省懺悔」稱「四觀淨」;其實都可能是比擬配合中土當時國情,使讀者易於了解;你接受這種譯例嗎?
  9. 我們能否這樣說:相比藏本《中觀寶鬘論》,真諦法師的《寶行王正論》保留了不少龍樹菩薩以大乘佛法治國的理念和如何落實這些理念的提議;但亦有令人遺憾的是:當中譯文中有不少為了比擬配合當時中國社會狀況,牽強附會;例如佛法修行絕不等於行善這般簡單;懺罪方式亦不止四觀淨一種方法;你能撰文暢論真諦法師所譯佛經中有否改善的空間呢?
  10. 作為被國王委任為掌握軍隊的將領,亦需具備八種條件;除了知軍事,懂用兵外;還要仁慈不嚐殺,理智不飲酒;接受和跟隨國王以佛法治國的原則。試依頌二十四說明。
  11. 國王委任理財大臣,龍樹菩薩對此提出八點的要求。他除了要精於會計理財之道外,最重要的是一個品行清淨,依佛所教以利他為施政大前題的人。試依頌二十五說明。
  12. 試重溫〈菩提資糧品〉頌三十至五十四;然後列出引正王所應實行以大乘佛法治國的政策,並根據頌二十六所說,如何聯同諸位大臣落實政策。
  13. 根據龍樹菩薩意願,甚麼人登上王位才值得佛菩薩的祝福呢?試依頌二十七及有關教言詳細評論。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寶行王正論》第二十八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