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47講

日期:2011年7月23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辛五 破解脫實有

壬一 破內部許解脫實有

癸一 滅諦非實有

小乘論師不明無為法唯是假名便質疑說:「諸佛雖說:『極微不是常法』,但亦說過:『無為法是常』,所以由修習道諦所得到的滅諦是常法,如果說滅諦都是無常,那麼佛教修行便沒有意義了。就好像河水雖無常,但河堤卻是實有存在一樣!」

解惑:「滅諦」非實有,唯是假名。

220 離縛所縛因,若有餘解脫,

彼都無所生,故不名解脫。

If liberation, which is other than what binds, is bound and the means existed, it should not be called liberation since nothing is produced from it.

遠離能繫縛的集諦、所繫縛的苦諦、解脫方便因的道諦,安能另有(恆常的)滅諦解脫?因為(作為)果(的滅諦)不能沒有(上述三種)因而生。

集諦是繫縛著輪迴的因,苦諦是繫縛的結果;道諦是令眾生從苦集中解脫出來的方便;滅諦只是待緣而假名安立,並無實體。若果說滅諦是無為法,並能獨立於道諦、集諦或苦諦之外;同時又是實有的話;那樣我們住於輪迴的眾生,便永遠不能進入涅槃滅諦,得到解脫。賈曹杰引述釋尊的教言為證:「諸比丘;過去世、未來世、虛空、涅槃和補特伽羅,此五法唯有名言而無實體。」(註釋205)

癸二 違反涅槃界中永盡諸苦之說

221 究竟涅槃時,無蘊亦無我,

In nirvāṇa there are no aggregates, and there cannot be a person.

涅槃之中沒有諸蘊,故此不可能會有人。

佛在《阿含經》中說:「永斷諸苦即名為盡,乃至永斷諸蘊、愛盡、離貪欲,名寂滅涅槃。」(註釋206)這是佛對一些執著諸法實有的弟子而說的;因為執諸法實有除了成為輪迴之因外,他們活在這世間亦不能建立能所關係,不能建立能所關係,諸法待緣而起亦無從建立;無從建立世俗諦,便不能進入勝義諦之門,不能解脫。若要解脫,必須先斷輪迴之因,明人無我破我執,明法無我破我所執。理論上,進入涅槃就是解脫的話,作為輪迴苦果的五蘊應不復存在。所以任何人進入無餘依涅槃時,都沒有五蘊,更何況是依緣五蘊而假名為「我」的眾生呢?

不見涅槃者,依何有涅槃?

What nirvāṇa is there for one who is not seen in nirvāṇa?

(由於證悟涅槃時,沒有五蘊或依五蘊而假名為「我」的補特伽羅,)沒有能依的五蘊我,又怎能說所依的涅槃(滅諦)是實有呢?

壬二 破外部許神我是解脫

癸一 破數論師計思所攝的解脫是常

外道數論(Sāṃkhya)附和淺智實有宗的謬思說:「實有宗提出涅槃是實有並不存在問題。所謂涅槃就好像我們的解脫。當『神我』認識到『主物』所變化出的現象不實時,森羅萬象便隱沒於主物,這時神我便是能依的解脫者;而不再變異的主物回歸清淨自性,就好像你們所謂實有的滅諦──涅槃──便是所依的解脫境。所以涅槃雖實有,但仍有所依是沒有問題的。」

解惑:就好像世人把有熱力才能稱為火一樣,而你所提到的「神我」,因「神我」沒有作用,所以我們視為是虛構出來的東西。

222 離愛解脫時,有思有何德?

When free from attachment at the time of liberation, what good is the existence of consciousness?

(你所謂「神我」在)遠離愛欲獲得解脫時,它產生的是甚麼作用?

數論提出:「神我正在覺知主物收攝變異出的現象。」

中觀瑜伽師反駁:「我重申你的主張:神我與主物都是第一因,只產生結果。當神我進行思惟活動,認識境界時,「主物」便變化出種種現象,例如你們所謂的『二十三法』供『神我』享用(註釋207)。當『神我』進行解脫時,『主物』便收攝現象,『神我』便停止思惟。換言之,『神我』主體作用的思,輪迴時以『思』享用現象!解脫時,神我停止『思惟作用』,是嗎?」

數論答:「對!」

中觀瑜伽師:「同時你又堅持『神我』和『主物』兩者都是實有體,是嗎?」

數論:「對,兩者都是實有體,雖然各自運作,但『神我』是能依,『主物』是所依。」

中觀瑜伽師:「那麼,現象(二十三法)都隱沒於主物時,又或者主物變出現象時,作為『能思』的神我相對於『所思』的『主物』,在作用上有差異嗎?我提醒你,數論認為兩者都是實體各自獨立運用。」

數論派瑜伽師被問得冷汗直流,瞠目結舌!

中觀瑜伽師:「這個『神我』無論是『主物』在開演或收攝現象,都不能對它進行思惟!所以你所謂『神我』就算存在,也沒有作用,正如火沒有熱能稱得上為火?一個沒有兒子的男子能稱為父親嗎?」

若無思有我,便同無所有。

Also to exist without consciousness is clearly the same as not existing.

如果解脫時,神我雖存在但沒有思惟,這便和沒有神我相同。

中觀瑜伽師質疑:「你說神我是常,又說神我有思惟故是能取。在未解脫時,『神我』是思惟享用主物變出的現象;在解脫時,『神我』是常,但思惟不起;所以嚴格來說,在解脫時,『神我』不能是能取,因為它不起作用,這和你之前所說涅槃時有能覺知的神我和被覺知的主物;顯然矛盾。」

數論堅決地說:「無論怎樣,在解脫時唯有神我,但並沒有思惟。因為思惟一生起,主物又再變異出現象,神我便不能解脫。」

中觀瑜伽師箭鋒相拄說:「就好像無熱不能稱為火,神我因為在缺乏作用下應被視作子虛烏有,而數論說涅槃中有能依的神我,亦無法成立。」

癸二 破有思功德所攝的解脫是常

數論不服氣,轉念又辯稱:「思惟有二種:知境的思惟,和不知境的思惟。輪迴時的思惟屬前者,而解脫時神我出現不知境的思惟,所以不影響脫離主物,進入解脫境界。所以神我是存在的!」

中觀瑜伽師氣定神閑地解惑說:「前陣子我跟實有宗辯論時,大家得到的結論是,在涅槃時是沒有任何形式的『我』。而思惟作用是依緣於『我』,所以無論現起作用的知境思惟,抑或潛藏著的不知境思惟,在解脫時因沒有『我』,所以同時亦不存在。」

223 若解脫有我,則容有思種,

If at liberation a self existed, there could be a seed of consciousness.

如果解脫(涅槃)時仍有「我」的存在,那麼仍可說會有心識(思惟)的習氣。(但解脫時「我」是不存在!)

數論又鑽空子說:「如果解脫時沒有一個我去解脫,那麼誰人已擺脫輪迴?誰人得到解脫?誰人享受解脫的樂果?」

無我則於有,思惟亦非有。

Without it there too is no speculation regarding its possible existence.

根本一開始就無「神我」這回事,你不需要再兜圈子談(解脫時)有「我」則有思惟,無我則無思惟這一套。

面對反口覆舌(not to keep one’s words)的數論瑜伽師,聖天菩薩斬釘截鐡的說:「由於你們所謂『神我』從一開始就不存在,所以跟你們再討論依『神我』產生的『思惟』,根本就沒有意義。」(註釋208)

因為無論有沒有思惟,根本沒有能思惟的我!所以不用再談下去!

癸三 明我執永盡即是解脫

224 諸脫離苦人,定非由他有,

是故應稱說,我一切永盡。

It is certain that those liberated from suffering have no other self. Therefore the end of the self should always be affirmed as good.

那些脫離輪迴痛苦的人,決定不會從神我(這種離開五蘊而有實我)的執著解脫出來。(因為執著這種自性我的人永遠不能解脫。)所以可以確切地說:在解脫時,一切人我的執著都會永盡無餘。

誠如月稱菩薩在《入中論》〈現前地品〉頌一二0明確指出:解脫者當先破自性我;「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輪迴之因表面是煩惱及習氣;但其實都源自薩迦耶見,而薩迦耶所依緣的對境就是虛構的「實我」、「常我」;當智者明白「實我」、「常我」(例如數論所謂神我)這薩迦耶見所緣的虛構被戮穿,再不能立足,接著在骨牌效應下,煩惱及習氣亦站不穩了。月稱菩薩批評數論「神我」是常,完全不能成立,就好像石女兒一樣,是他們杜撰出來。(註釋209)因為恆常的「神我」是虛構出來,所以數論根本不能提供讓修行人真正得到解脫的方法。(註釋210)

誠如中觀一貫的宗旨:我執永盡即是解脫。令我們輪迴的,是煩惱和習氣,但這都源於我們虛構出有一個常我、實我、自性我;內心便起薩迦耶見出來產生執著,從此開展我們虛妄的生命。所以永斷一切我與我所即便是解脫,記著不要像外道般設立「神我」、「大我」,更不要執附佛外道提出的實有涅槃真如;這些都是庸人自擾,對修行解脫設下不必要的障礙。

庚三 斷不許有實有

質疑:如果好像中觀瑜伽師所說,解脫時沒有一個能解脫者,而涅槃只有名言而無實質,那麼我們千辛萬苦地去修行,有何益處?

解惑:世人為無明障蔽慧眼,根本難窺見得到唯有聖人才能曉知的勝義諦,不過聖人為了引導凡夫入勝義諦,故以世人通用的經驗語言設立世俗諦;你想解脫?請先從世俗諦入手。事實上,通過名言修行,最後都能斷證圓滿。

225 寧在世間求,非求於勝義,

以世間少有,於勝義都無。

The conventional is preferable but the ultimate never is ordinary. People have some belief in this but none in the ultimate.

(淺智的)凡夫對勝義(例如無生)毫無信念,但對世俗(例如緣生)則會有少許相信(例如善惡果報)。所以世人應以(聖人為導引凡夫進入勝義諦,而以語言概念表達之)世俗諦了解(如何)解脫之入門,而不是希求直接獲得實有的解脫。

為何凡夫不能直接接觸勝義諦,而要先循聖人所說十二部經(例如阿含),透過世俗諦才能得入解脫之門呢?因為世人盡為無明障蔽慧眼,「癡障性故名世俗,假法由彼現為諦,能仁說名世俗諦,所有假法唯世俗。」(註釋211)

在世俗諦看到的現象本來是無自性,但卻各以自性般顯現;而凡夫亦執此為實有。對佛來說,這種顯現完全沒有;對菩薩來說,這些顯現例如如幻如化般的緣起物,只唯世俗;對凡夫而言,世俗中本非自性卻各自如自性顯現,並視之為實在。所以凡夫要如實通達真諦,便要以名言為入勝義諦的方便。「由名言諦為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

此外,世人面對難於理解的問題時,例如涅槃,往往會走向極端,以為涅槃與世俗完全分隔,涅槃是一個純粹清淨自在的境界,而世俗卻充滿煩惱罪惡。但中觀則強調修行人要在世間中實現涅槃。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涅槃品〉頌十九和二十就這樣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龍樹菩薩提醒修行人:應該在現實世間實現涅槃的境界;而不是離開世間,另外建立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到了聖天菩薩便更進一步說明當下永盡我執,即便解脫;修行人應在世間求解脫。「諸脫離苦人,定非由他有,是故應稱說,我一切永盡。」「寧在世間求,非求於勝義,以世間少有,於勝義都無。」(註釋212)事實上,努力修持有為法,最後才能證入無為法。

總攝頌曰:

「內外一切緣生法,唯由觀待假名有,

若能了知自性空,善離邊執住中道。」

Discovering that external and internal dependently arising phenomena exist in relia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emptiness of existence by way of their own entities, grow wise in the meaning of the middle way free from extremes.

若見依緣而生外內諸法皆觀待而產生,並且了知自身存在之空性,於離二邊中道義智慧廣增上。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九〈破常品〉於此完結!

註釋

  1. 月稱菩薩亦在《入中論》引過這段經文;見拙作《入中論講義》頁三九四。
  2. 《雜阿含經》很多地方都解釋涅槃後五蘊不復存在,因為五蘊是以無明為因,與苦是依存的。例如第二十八經:「佛告比丘:『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識,於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又如第三十二經:「(舍利弗告:)『輸屢那!聖弟子於此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觀,於諸世間無所攝受,無攝受者,則無所著,無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3. 見拙作《入菩薩行講義下卷》第九十六頁介紹數論的邪見。
  4. 因聖天菩薩原本頌文文義含糊,今依巴操譯師的解釋演繹。
  5. 參考拙作《入中論講義》第三九六頁至四0一頁有關破離蘊我的內容。
  6. 好像禪宗慧可對達磨說:「我心不安,求安心之法。」達磨藉要求慧可拿心出來;慧可明白所謂的「心」只是自己虛構出來的東西而已。不再走虛妄的路,修行人似乎這樣就可以速得解脫。
  7. 見拙作《入中論講義》第一七五頁。
  8. 巴操譯師說〈破常品〉的頌二二五和〈破我品〉的頌二二六,是月稱菩薩中觀見的基本立場。

應用思考問題

  1. 釋尊收的弟子,質素最差的便是實有宗,他們時常誤解佛陀的教法。例如釋尊說緣起,實有宗便把四緣看成實有,又例如釋尊說四諦,實有宗又說涅槃實有。聖天菩薩怎樣導引實有宗跳出謬思,認識到道諦和滅諦只是出世間相待的因緣法?試依頌二二一說明。
  2. 數論是印度很流行的外道宗派,以前我們讀《入菩薩行》時,寂天菩薩亦破斥過數論。試於拙作《入菩薩行上卷》頁一六四、一六五以及下卷頁九十六,述數論思想大概!
  3. 聖天菩薩怎樣破斥數論的解脫論?試依頌二二二和二二三說明。
  4. 為何中觀一直強調:「世上沒有一個真實的涅槃讓你進入,事實上,只要永斷煩惱和習氣,又或永斷我和我所,即是解脫。」試依頌二二四及《入中論》頌一二一說明。
  5.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無論這首偈是否慧能所作,這偈頌確是說明了修行到解脫時,是沒有「我」、「我所」存在,已入解脫之門,而神秀執有「心」、「身」,便未進入滅諦,仍在修道諦。試以月稱菩薩《入中論》〈現前地品〉頌一二0及聖天菩薩《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二二四,說明神秀因執修行人有神聖身心而不能得入涅槃,並說明慧能把握到佛教解脫論的理由。
  6. 為何中觀要修行人從世俗諦入手去尋求如何解脫?試依頌二二五及《入中論頌二十八說明。
  7. 龍樹菩薩強調修行人要在世間實踐涅槃;聖天菩薩繼承這思想,認為修行人應在世俗諦求解脫,而不認為離開世俗有清淨實在的涅槃。試依《中論》〈觀涅槃品〉頌十九、二十及《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二二四及二二五說明。
  8. 為何巴操譯師認為月稱菩薩以〈破常品〉頌二二五及〈破我品〉頌二二六作為應成派的基本立場?試於《入中論》找出答案證明巴操譯師所言不虛。
  9. 破迷即顯真,試依頌二二四及禪宗慧可「覓心不可得」的故事證明之。
  10. 試比較禪宗慧能:「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與龍樹、聖天、月稱諸位菩薩所說:「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寧在世間求,非求於勝義。」的異同。
  11. 禪宗慧能和中觀都認為勝義諦是離語言概念,但在如何獲得解脫的方法卻有迥異。禪宗主張見性成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以直覺體證真如,而中觀主張要從世俗諦出發,斷除薩迦那見所緣自性我,證人無我;從俗諦緣生證諸法無生。試為文述之。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四十七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