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4講

日期:2009年11月21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子四:思惟忍的功德而後破瞋

丑一:對罵者應當修忍

質疑:有人對己諸多損害,障礙修行,這時又如何調伏自心!

146 若忍無劬勞,能得大福德,

若於忍作障,有誰愚同彼?

If through patience enormous merit is acquired effortlessly, who is as foolish as one who obstructs this?

若果單憑輕鬆地忍辱就可以獲得大量功德,誰會愚昧地去阻止忍辱。

透過安忍,瞋恚便無機可乘令自己去傷害別人。這樣我們便能輕易地獲得善功德之芳香、莊嚴;和不受惡念損惱的寂靜河流般悅意的外貌。那麼有誰會愚昧地去障礙這忍辱殊勝道,令自己的善功德受到毀損。所以能承擔別人的辱罵,這才堪稱為智者。就像寂天菩薩說:「若我因己過,不堪忍敵害,豈非徒自障,習忍福德因?」(註釋147)雖然積習福德的機會近在眼前,若因為自己瞋惱,而不能修習安忍;就障礙了自己積集福德。又如月稱菩薩說:「佛說依忍力,修忍最勝法,是故趣佛法,並非法障礙。」因為別人辱罵而自己修習忍辱,這是殊勝的佛法。相反來說別人辱罵你,並非自己修佛法的障礙。

譬如說丈夫長卧病牀沒法痊癒;妻子心想:「與其要他活在受苦,不如讓他死得安樂。」於是親手將丈夫殺死,結果讓自己種下惡業!

丑二:不應尊重恃強權壓伏卑弱的瞋恚

147 特對強力者,瞋恚則不起;

瞋唯凌羸弱,汝何敬重彼。

Aggression especially does not arise toward the powerful. Why then do you approve of aggression which defeats the weak?

對有權勢者不會作出侵損,但卻欺凌羸弱者,為何你會敬重這些欺善怕惡的瞋恚呢?

對於強者,我們因為沒有能力去傷害他們,所以應斷除對他們的瞋恚。但為何我們對那些以瞋恚損惱可憐的人,卻去敬重呢?譬如欺負女人的人,誰會稱他為勇者?譬如說:某個國王準備攻佔一個城市,他召集所有的將校,問他們怎樣攻城略地。有些軍士說:「我會封鎖城門,嚴禁進出!」有些說會跨過護城河,圍堵城牆;有些說會保護國王,陪伴右左;國王都一一照準。突然有位將士說:「這只是對付敵國國王;我會生擒對方皇后,鞭打她的宮女!」國王聽後盛怒,痛斥他說:「你這懦夫,宮女都這樣弱小,你還去欺凌她們?」於是將這軍官降級,解除他的兵權!誠如月稱菩薩說:「於諸強力者,已知未生瞋;具德諸智者,不應凌弱小。」

質疑:「我不贊成安忍;若果對別人安忍的話,人家就會覺得你是沒能力報復,因此輕視你!」

丑三:思惟修忍功德應生歡喜

148 若於瞋處忍,能生諸修德,

於德處云畏,汝唯是愚夫!

Whoever is patient with the source of anger develops meditation. Saying you fear the source of good qualities is just foolish of you.

以瞋因來修習安忍,能夠生起很多功德;如果將這些功德說成令自己羞辱的原因,這只不過是愚蠢的行為。

解惑:不合道理。因為誰人於瞋因(a cause of anger)處修安忍,便能生起慈心三昧(meditative stabilization on love)。甚至只需擠牛乳片頃的時間,亦能引生八種功德。誠如龍樹菩薩說:「人天施慈愛,彼等亦守護,適意多安樂,毒器不能害。不勞得滿願,當生梵天界,縱使不解脫,亦獲八慈德。」(註釋148)如果說怕人懷疑你沒有能力去報復而輕視自己,所以捨棄修忍;你便是一個愚昧的人。因為你不明利害、不知取捨;破壞造一個殊勝功德的機會。正如有人想戒掉惡行但感到羞愧,於是不改惡行一樣。

從前有位年青人,出生於高貴種姓,遇到聖人教誨,從此放棄殺生,以慈心行持善法。但有一惡友嘲諷他說:「你放棄狩獵,怎能培養膽量?一旦遇上手持武器的人要和你較量,你必會落荒逃跑;你現在已無男子氣慨,跟女人一樣。」他聽後覺得羞愧,於是仍作狩獵殺生惡業。

子五:他人輕毀應當修忍

質疑:有權勢者被下屬毀罵會很難受,懲罰他們是恰當的。

149 誰滅盡侮毀,而生於他世?

與其自作惡,受侮尤善哉!

Who has gone to the next world having ended all disparagement? Therefore consider contempt preferable to ill deeds.

誰能終結一切侮辱損毀,而轉生到下一世而無挫敗呢?故此寧受欺侮,切莫作惡而下墮。

自古以來誰人能滅盡一切仇敵對自己的侮辱?誠如寂天菩薩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眾敵。」(註釋149)沒有憤怒就沒有敵人;報復只為你帶來惡業,亦會墮於惡趣;所以我們寧受侮辱,思惟它比因摧伏怨敵所得惡果更好。月稱菩薩說:「寧可受欺侮,不可作惡業,作惡墮地獄,受辱非如是。」佛曾說過:「諸比丘,汝等若斷除瞋恨心,即得不還果位。」龍樹菩薩據此在《勸誡王頌》中說:「勇進無同忍,勿使忿勢行;終得不還位,佛證可除瞋。」意思是說:在世上沒有勇毅難行的事比得上安忍,不要輕易生起瞋恨心及做出憤怒行為;因為佛曾勸勉大家,要除去瞋心來達到不還果位。(註釋150)譬如說,水車(water-wheel)的上落轉動是不會有終點,始終循環不停。

辛二:明拔除煩惱種子修習對治的軌則

質疑:上述雖有多種對治煩惱的方法,但是有沒有一個能徹底斷除一切煩惱的原則呢?

解惑:由於心識依種種因和緣而生,所以是一個果,而果亦會時刻地轉變,沒有一刻自性而住,所以它們產生和息滅都沒有自性存在;(註釋151)心識生滅皆非真實現象。

150 若誰能真知,內識住等相,

有此智慧者,煩惱終不住。

Disturbing emotions will never remain in the mind of one who understands the reality of the abiding and so forth of consciousness.

若有人用智慧去了知,內在心識的生住異滅下真實義;那麼煩惱始終不會住在這人的內心。

月稱菩薩說:「若誰能真知,內識生住等,以及外境相,則除愚癡暗。」由於諸法包括心識都是生住異滅無自性,悟入三界一切有為如幻,一切煩惱則應斷除。瑜伽師能了知通達內識生住異滅之特殊相狀,無有微塵許自性;若再修習此三界如幻,識無自性,自然於諸煩惱不隨不拒,不會執守,如同觀看幻影一樣,一切煩惱如同烏雲蔽日,無法長期障蔽修行人本性。(註釋152)

譬如說:要拔除一棵毒樹,必要斬斷其根。故此,先要熟練對治現行煩惱,而後逐步了知緣起無自性,斷除所有煩惱種子。

總攝頌曰:

障礙利生菩提行,隨順貪等煩惱轉;

修慈不淨瑜伽師,達真而住解脫樂。

Transmigrators governed by disturbing emotions like desire, which prevent activities for the attainment of enlightenment, are conveyed to the happiness of liberation by teaching them, to become familiar with love and repulsiveness and by teaching them suchness.

輪迴眾生由貪等煩惱所控制,障礙成就正覺的事業;開示慈愛、出離和真如的教法,引領達致解脫的快樂。

這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六品,開示如何對治煩惱。

第六品明斷煩惱方便品總結: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生死輪迴,而輪迴則由煩惱所致。煩惱令內心失控,當內心動盪不定時,覺知便會不清晰,一切都會扭曲;就像水被攪動時,任何反影出來的都不會清晣,影像只會變得扭曲;種種問題就會接踵而來。例如煩惱會令人作惡業生起苦果。當求取的東西碰不上故生貪苦;沒有助力改變故生瞋苦;不知無我的道理故生癡苦;由於我們受到愚癡障蔽,所以不能確立貪、瞋是苦。「不會故貪苦,無助故瞋苦,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因自無緣分,一生求不得,此人在無有,更大苦惱矣!」所以瑜伽修行人要知道如何斷除自己和別人的煩惱;就好像將水過濾,不留丁點兒雜質;否則只要一點兒泥土沉澱留住,怎樣再清澈的水一被攪動,都會混濁起來。雖然表面上我們能控制煩惱,但找不到徹底斷除它們的方法,它們隨時都會再次生起。

我們當務之急就首先要確認不同的煩惱其困擾狀態;例如煩惱生起的原因,運作的模式等等。掌握到煩惱的特性後,知己知彼,例如鯨魚雖然體形龐大,但用火攻,就容易將它嚇跑。一般來說,需要獲得是貪欲,對治的方法是少欲知足;鬥爭是瞋恚,保持冷靜並確知它令人討厭是對治的方法;癡成為貪瞋的養份,就好像風能推動和增長火種一樣;月稱菩薩認為癡是諸害之根,並說以「緣起無自性空」智慧可對治愚癡,斷除三毒。「貪業能攝集,瞋業起鬥爭,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貪心攝愛欲,瞋心毀慈悲,無明愚癡者,不知其過患。佛陀所說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滅諸煩惱。」此外聖天菩薩顯然將貪瞋歸為一類,癡自成一類。衪更指出,一般人對貪瞋的運作有誤解,例如要求修行人只斷捨安樂,避免貪欲;但事實上寒熱逼惱,亦會令修行人瞋恚增長。「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瞋,若樂非苦行,苦何為苦行?」如果安樂享受增長貪,苦惱逼迫便會增長瞋!如果說身受安樂不能斷除煩惱,那麼身受苦惱亦怎能斷除煩惱?此外聖天菩薩發現貪和瞋好像膽病和痰病一樣,不會同時生起;「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如是現見瞋,與貪不俱起。」所以對貪重的人,要以嚴厲的方法對治;對瞋重的人,便改以愛敬來對治。「役貪如奴僕,不愛治彼故;敬瞋如事主,愛敬治彼故。」同時聖天菩薩總結出晚上經過長時間睡眠,所以早上癡毒容易障蔽自己。上班工作為了生計而奔波勞碌,容易生起瞋恚。到了晚上沐浴進食後,貪欲容易生起。「初時愚癡生,中間起瞋恚,末後生貪欲,每日三時起。」聖天菩薩又說到瞋恚易見,貪執難防;因為貪執很多時與歡樂一同生起,很多時令人防不勝防!「貪非親似親,汝於彼無畏,人於無益親,豈非特應離?」衪勸喻修行人說:貪像一個損害自己的朋友,對這些人不是更應該遠離嗎?聖天菩薩又察覺到:有些貪執例如飲食男女,這是往昔的心相續串習的同類因生起,是比較難對治;而追求名利,只消離開名利場,貪念便自然消失。「貪有從因生,亦有從緣起,從緣所起貪,易糾治非餘。」怎樣分別哪些人貪欲熾盛呢?一般來說喜愛觀賞戲曲歌舞,揮霍無度,貪得無厭,吹毛求疵都是貪欲熾盛者的特性。「常好歌舞等,捨受者潔淨,現見有貪人,有如是等相。」聖天菩薩接著開示如何去調伏貪欲熾盛者?「佛教有貪者,衣食及住處,一切離善妙,常依師長住。」佛陀要求貪欲熾盛的弟子,不要享用美好的衣服飲食和居室,並且親近師長與之共住。

對於瞋恚,聖人們都不約而同地將之稱為「定惡」。聖天菩薩說「瞋恚極堅固,定惡作大罪,知如是差別,當盡煩惱際。」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說:「若有瞋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剎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說:「一瞋能燒毀,千劫所積聚,施供諸善逝,一切諸福善。」瞋恚確令人厭惡,對自他都構成很大傷害!「瞋恨與猛火,最初燒自己,之後漸盛燃,焚燒諸他物!」又說:「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聖天菩薩更指出缺乏力量的人,瞋恚只會令人變得醜陋;即使有力量的人瞋恚,也是缺乏慈悲的表現。「無能而瞋恚,唯使自己醜;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世間太多的仇恨,總由一句冷言惡語而起,所以修行人除了眾中出言要謹慎,自己對別人冷言惡語的說話要懂得安忍。「說不悅意聲,能淨昔作惡,愚蒙不善士,不樂自清淨。」別人說不悅語能淨除自己以前所作的惡業;只有那些蠢材和無智者不想淨化自己,認為不悅意聲只會傷害自己。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亦有相同的看法;「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云何瞋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此外如果我們細心分析:別人的惡語,本身根本沒有傷害的自性,只是聽者的分別念迷亂計執而生起受到譏毀傷害的幻覺。「所聞不悅意,自性無損惱,故從分別生,妄執由他起。」在聖人來說面對毀譽都是平等看待的,只有世人愚癡地偏愛讚賞。但顛倒的是世俗對說好話的人卻沒有獎賞,只想用責罰來平息別人的毀罵,聖天菩薩這樣批評顛倒見;「如對毀罵者,則說應治罰;如是對讚者,何不說供養?」別人粗言惡語罵你,太多會事出有因;例如你有過失,別人看你不順眼。「汝不說可呵,若餘亦知者,不應瞋說者,況瞋不實說。」就算自己隱藏惡行,其餘人內心也明白;那麼對揭發你過失的人,就不應瞋怒了!更何況對沒有事實根據,便說不實語誹謗自己的人起瞋惱呢?又例如有些惡人桀驁不馴,辱罵你對他來說已是最輕微的惡行;「從諸惡劣人,非僅出惡語,惡人發惡語,實屬於少分。」就算有人無緣無故辱罵自己,也不應以怨止怨。「損害於他人,於自無少德,汝重無德瞋,唯屬於妄執。」釋尊在《法句經》勸勉修行人:「在於世界中,從非怨上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聖人龍樹亦提到修忍行慈可引生八種功德:「人天施慈愛,彼等亦守護,適意多安樂,毒器不能害,不勞得滿願,當生梵天界,縱使不解脫,亦獲八慈德。」安忍成就修行者順境,誰會愚昧地去阻止安忍?「若忍無劬勞,能得大福德,若於忍作障,有誰愚同彼?」「若於瞋處忍,能生諸修德,於德處云畏,汝唯是愚夫!」聖天菩薩更強調:欺善怕惡根本不是佛教修行人,不論面對強者弱者,佛子唯應修忍行慈。「特對強力者,瞋恚則不起;瞋唯凌羸弱,汝何敬重彼?」自古以來,誰人能滅盡一切仇敵對自己的侮辱?好像寂天菩薩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瞋心,則同滅眾敵!」沒有憤怒就沒有敵人,報復只會帶來惡業,墮入惡趣!「誰滅盡侮毀,而生於他世?與其自作惡,受侮尤善哉!」我們寧受侮辱,思惟它能摧伏怨敵所招惡果,比報復更好!

中觀聖天菩薩忠告我們,愚癡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它能長養貪瞋,就像風能推動和增長大火一樣;「如身中身根,癡遍一切住,故一切煩惱,由癡斷隨斷!」貪瞋煩惱是依賴愚癡而有。癡與貪,癡與瞋是互相交雜地作用。而修行人勵力修習空觀「緣起即自性空」就可斷除癡,隨之而斷除其他煩惱。「若見緣起理,愚癡則不生,故此一切力,唯應說彼語。」如果能現見諸法緣起無自性空之理,愚癡就不再生起;所以《四百論》的主旨,就是教導修行人盡一切力量現證諸法緣起無自性之理。月稱菩薩最後教導我們斷除一切煩惱的原則:「若誰能真知,內識生住等,以及外境相,則除愚癡暗。」若能通達三界如幻,識無自性,自然於諸煩惱不隨不拒,不會執實,如同觀看幻影一樣。一切煩惱自然遠離不再障礙修行人心性。「若誰能真知,內識住等相;有此智慧者,煩惱終不住。」

註釋

  1. 見《入菩薩行》〈安忍品〉第一○三頌。
  2. 見《中觀寶鬘論》〈攝菩提資糧品〉第八十五、八十六頌;解釋慈心八德(eight virtues of love)。
  3. 見《入菩薩行》〈護正知品〉第十二頌。我們的內心和周遭的世界是互為依存的,若能止息瞋心,就能消滅一切敵人。
  4. 《法句經》〈雙品〉第五頌說:「在於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以忍辱來止息仇恨報復是佛門一貫的作風。
  5. 賈曹杰這樣說:「識是因緣而生,生即是有為法,有為法則是剎那變異,無自性住;由於非自性住,所以生滅皆無自性。」
  6. 蓮華生大師說:「若能了悟心性本面,牧牛童也會解脫成就;若不知心性,班智達也會迷惑。」

應用思考問題

  1. 積習福德不一定是布施;忍辱尤其是安忍別人的辱罵會為你積習很大的福德。如果抵受不到辱罵便說明你正為自己積習福德築起障礙。世上真有這樣笨的人嗎?試引寂天、月稱和聖天三位菩薩偈頌說明。
  2. 月稱菩薩強調:「具德諸智者,不應凌弱者。」你對這個訓誨有何體會?一般家庭暴力受害者,都是婦孺;這反映佛陀會特別關心愛護弱勢婦孺嗎?
  3. 月稱菩薩說:「離忍愚夫眾,以瞋造大罪;智者修安忍,獲得勝功德。」不修忍辱是愚者;修安忍是智者。那些怕人譏笑自己沒有能力報復而放棄安忍,是愚中之愚。試引頌一四八說明。
  4. 從釋尊《法句經》到龍樹、聖天、月稱及寂天菩薩都教人忍辱,不可報復,試臚列聖賢金句以對。
  5. 蓮華生大師常說:「若能了悟心性本面,牧牛童也會解脫成就;若不知心性,班智達也會迷惑。」心識的生住異滅,就好像水車一樣無定點,故此能體證外境三界如幻,內識無自性,對煩惱不隨不拒,如觀幻戲,煩惱自然解脫。試引頌一五○說明先熟習對治現行煩惱,後了知心識無自性,是斷除一切煩惱種子的方法。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四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