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30講

日期:2009年5月30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戊二 明斷菩薩行的障礙:斷煩惱之方便(Abandoning Disturbing Emotions)

己一 標品名:示修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明斷煩惱方便品第六

己二 正釋品文

庚一 破許逼身苦行能斷除業煩惱

由於痛苦的根源都在生死輪迴當中,而生死輪迴則由業 (contaminated actions污染的行為)和煩惱(disturbing emotions)所致,所以作為眾生親友的菩薩,應知道如何為自己及眾生斷除業和煩惱。

質疑:如果情況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出家人接受高大寬敞的房屋和珍饈百味等供養,顯然不合道理。因為享受這些安樂資具即會令人貪欲增盛,所以修行人從開始便要跟外道苦行者(ascetic)一樣,任由身受寒熱逼惱,蓬頭垢面,來斷除業和煩惱。

解惑:不然!

126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瞋;

若樂非苦行,苦何為苦行?

If desire increases through pleasure and anger increases through pain, why are those with pleasure not ascetics? Why are the ascetics

those with pain?

如果安樂享受能增長貪欲,苦惱逼迫會增長瞋恚;如果說身受安樂不能斷除業、煩惱的苦行,那麼身受苦逼又為何是苦行呢?

如果身體因為擁有住屋財物而得到快樂,而這樣會令貪欲增加,因此修行人要避免樂及樂因的話;那麼身體上的苦受實際上亦能增長瞋恚。例如沒得吃、沒得穿;人們就憎恨有溫飽的人。如果這樣,為什麼說只有苦受才是斷除業和煩惱之因,而樂受非苦行又不是斷除業煩惱之因呢?此外,依據外道的說法,有樂就不是苦行,只有斷食,受風餐露宿的逼惱才是苦行;這些說法不合理。正確的說法是:能摧滅煩惱的人才是真正的苦行者,而不是外表上折磨自己肉體的人。

世尊為了防止修行人生起貪欲,而授予十二頭陀行(dvādaśa dhutaguṇāḥ, twelve ascetic practices)。(註釋137)

為了阻止修行人生起瞋恚,佛給予良好的飲食、衣服、湯藥、臥具等受用,依這些助緣幫助修行人降伏煩惱;所以只有能降伏煩惱的釋迦弟子(the Śākyas)才配稱苦行。(註釋138)

庚二 明斷煩惱的方便

辛一 明斷現行煩惱的軌則

壬一 總示斷除三毒的軌則

癸一 應知三毒的運作模式

127貪業能攝集,瞋業起鬥爭,

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

Desire’s activity is acquisition; anger’s activity is conflict. As wind Is to all the element, confusion’s activity is nurture.

要獲得是貪欲的行為;鬥爭是瞋恚的行為;癡成為貪、瞋的養份,就像風能推動和增長大種一樣。

修行人想斷除貪瞋癡,必須先明白它們的性質業用。貪欲的業用是想得到有情(animate)和非有情(inanimate)的財物;對治貪欲可用不淨觀(to meditate on repulsiveness)、遠離眷屬和受用(give up one’s circle of friends and one’s possessions)。瞋恚的業用是分歧和鬥爭,對治瞋恚可用慈心觀和安住適意的居所。愚癡行為的業用就好比風令到火或水等原素增強一樣,能長養貪欲和瞋恚,對治愚癡可用緣起觀。(註釋139)

譬如海中鯨魚兇猛有力,若咬住了人或船,很難令牠鬆口放棄。但漁民熟知其習性,施以火供,牠立即鬆口逃跑。

癸二 必須斷除三毒的理由

質疑:既已有對治三毒的方法,為何一定要斷除三毒而後快?

解惑:皆因它們會產生苦。

128不會故貪苦,無助故瞋苦,

無知故愚癡;由彼不達彼。

Desire is painful because of not getting. Anger is painful through lack of might and confusion through not 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thus, these are not recognized.

求取的東西碰不上故生貪苦;沒有助力改變故生瞋苦;不知無我的道理故生癡苦,由於(我們受到)愚癡的障蔽,所以不能確立貪瞋是苦。

當得不到喜愛的東西時,貪欲就會引生苦;遇到仇敵卻沒有助力去摧伏,故瞋恚引生痛苦;當我們未能了解無常、不淨、苦、「無我」這些微細的道理時,因而生起貪執、瞋恨和嫉妒等煩惱,心被煩惱牽引,玩弄,但又沒有能力去確認這幾方面的痛苦;還認為自己追求得有道理,憎恨得有道理;其實這才是最大的痛苦。就如月稱菩薩所言:「因自無緣分,一生求不得,此人在無有,更大苦惱矣!」

譬如說:昔日有窮家子偶爾見到皇后,深生傾慕;無奈皇后住在禁宮,窮家子飽嘗貪求不得的痛苦。在漫長的痛苦日子中,窮家子覺得自己勢孤力弱,無權無勢,無法達到目的,經常怨天怨地,飽受瞋恨苦惱。其實這個窮家子始終不知貪求皇后只是自己愚癡而起,而最可悲的是他不知自己的愚昧之舉,只會引生痛苦。

質疑:如癡能與貪或瞋相遇而同時生起,是否貪瞋相遇時亦會同時生起呢?

癸三 明貪瞋不同之喻

129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

如是現見瞋,與貪不俱起。

Just as it is seen that bile does not occur with phlegm, one sees that desire, too, does not occur with anger.

就好像痰病和膽病不會同時間在一個人身上生起;同樣,貪和瞋不會同時間在一個人心相續中同時生起。

月稱菩薩說:「如火生膽病,水大生痰病,此二不俱起,貪瞋亦復然。」根據西藏醫學,痰(phlegm)病是由於地大水大失調;膽(bile)病的起因是火大失調;由於二者性質相反,所以膽病、痰病是不會在同一時間在同一人身上發生。同時,以渴求為本質,悅意可愛境為所緣的貪欲;跟以憎恨為本質,厭惡境為所緣的瞋恚;二者行相、本質都相反,所以不能同時在同一心相續中生起。

譬如說一個愚笨的人想把水和火裝在同一個瓶子裏,然而絞盡腦汁也無法成功。

癸四 攝受有貪瞋弟子之理

130役貪如奴僕,不愛治彼故;

敬瞋如事主,愛敬治彼故。

Desire should be driven like a slave. Because severity is its cure. And anger looked upon as a lord, because indulgence is its cure.

應勞役貪者如同奴隸,因為嚴厲的方法才可對治他的貪心;應如同承事主人般敬重瞋者,因為愛敬可以對治他的瞋恚。

了解貪欲和瞋恚的特性和運作模式後,在攝受調伏改造貪瞋弟子之時,應有不同的方法。由於往昔因緣不同,弟子的煩惱習氣不一;有些貪心重,有些瞋心重。對貪心重者,菩薩不應呵護,而應以嚴厲的方式攝受;就像役使奴僮般讓他不斷受到逆境磨礪。比如讓他幹粗重的工作,著敝衣,食粗茶淡飯,住陋室;以此來抑制他的貪心。對瞋心重者,應以愛重的方式,好像承事主人一樣溫情地攝受;首先儘量不讓他感到委屈,善加照顧他的衣食臥具,以愛語、利養軟化他的剛愎習氣。情況就如洗衣匠訓練他的驢子一樣。

洗衣匠為了訓練驢子服從;當出門時,驢子一旦任性,到處亂跑惹麻煩,便用皮鞭狠狠地打牠,使驢子貼貼服服聽從使喚。回家後,洗衣匠為了平息驢子對自己的瞋恚心,便會當牠王者般服侍;給牠一大袋上好飼料,一袋吃完又一袋。智慧的上師攝受弟子亦一樣,針對弟子根器,或以嚴厲或以溫和方式對待。誠如月稱菩薩說:「上師以智慧,攝受弟子已,能止弟子過,愚師非如是。」

註釋

  1. 十二頭陀行:每年八月十五日,佛在世時,佛親率僧眾到各地行腳,過著十二種清修苦行的生活。第一是住阿蘭若;第二是常行乞食;第三是次第乞食,每天上午討食以七家為限,而且要挨門挨戶順序走,不能挑選;第四是受一食法,每天只吃一餐;第五是節量食;第六是中後不得飲漿,過午不食;上面是食的生活;第七是著弊衲衣,穿著縫合被人棄置破碎的布料,或稱百補衲。第八是但三衣;上面是衣的生活;第九是塚間住;第十是樹下止;第十一是露地宿;第十二是但坐不臥。以上是行的生活。《佛說十二頭陀行經》說:「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頭陀能使正法久住於世。」修頭陀行有近代有虛雲和尚、廣化法師。在佛十大弟子中,摩訶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
  2. 如月稱菩薩說:「外苦內愚癡,苦行非真實,否則禽獸等,何不成苦行?」自心明利智慧是斷滅業惑之因,如內心不依止空性智慧,外表行為再艱苦,也非佛教所承認的苦行。
  3. 小乘主要順觀逆觀十二緣起,大乘修無二分別智慧,用來徹底斷除無明愚癡之根。在大乘中特別重視斷除愚癡,癡毒一除,貪瞋煩惱便失去食糧營養,自然息滅。故釋尊於三學中,特別叮嚀修行人利用智慧之火,斷除三毒。誠如月稱菩薩說:「貪心攝愛欲,瞋心毀慈悲,無明愚癡者,不知其過患。佛陀所說法,此乃最究竟:唯有智慧故,泯滅諸煩惱。」

應用思考問題

  1. 何謂十二頭陀行?苦行究竟是修行的其中一部份抑或全部?你贊成一年中修行人要花多少時間修苦行?
  2. 達致解脫要內外兼顧,如果外行苦行,內無智慧,這是不真實的苦行。試引月稱菩薩偈頌說明。
  3. 試分別說明貪瞋癡各別的運作模式和對治方法。
  4. 為何大乘修行人特別主張先以智慧斷除無明愚癡,則三毒便可相繼除?就像打仗時為避免太多殺戮傷亡,斷敵方糧草供應是最佳的戰略一樣。
  5. 為何我們要積極果斷地斷除貪瞋癡?這除了三毒能使人痛苦之外,最重要的理由是凡夫因受愚癡障蔽,不能確認貪瞋等能生苦果。例如不明無常、苦、不淨、無我的道理,還以為自己追求得有道理,憎恨得有道理。試依頌一二八說明。
  6. 一個人不會同一時間既起貪,又起瞋;就好像一個人不會同一時間患上因水大不調而起的痰病,和因火大不調而起的膽病。聖天菩薩說一個修行人的根器亦如此;有的貪心較重,有的瞋心較重;作為智慧上師應審察弟子不同根器,或以嚴厲方式,或以溫和方式調教弟子。試根據頌一二九和一三○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三十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