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28講

日期:2009年2月28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壬四 不信菩薩的過患和應修信心的理由

癸一 不信菩薩的過患

質疑:菩薩既然有非凡的大悲心,那些不信或瞋恚祂的人會有什麼過患呢?

116若有為利他,久住於世間,

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瞋?

When those (beings) suffer loss who are indifferent toward one who Stays in the world to help transmigrants, what doubt about those

who are hostile?

如果有一位菩薩願意長久住世,去利益輪迴眾生;如果有人不去親近承事,對今生後世尚有損害,何況有意對他瞋恚?

若有菩薩欲令一切眾生無有遺漏地進入無餘涅槃(the final state of nirvāṇa);而祂為利益眾生緣故,用神力留在世間,幫助那些輪迴的眾生。若果有人聽到時卻無動於衷,不去親近承事;這確實是一大損失,甚至對自己今後造成損害;更何況是那些對祂們產生敵意的人?佛在《寂靜決定神變經》(Praśānta-viniścaya- prātihārya-sāmadhi-sūtra, Miraculous Feat of Ascertaining Thorough Pacification Sūtra)及《信力財入經》(Śraddhābalādhānāvataramudrasūtra, Seal of Engagement in Augmenting the Strength of Faith Sūtra)說:「惡趣苦無量,定當有損害。」這些人將必受三惡趣的痛苦厄運,多達數百次。(註釋130)

月稱菩薩在《四百論釋》說:「如果一個人損害了一切眾生,其過失無法言喻;而對菩薩生瞋恨心者,與此過失等同。因此,眾生當了知對菩薩生起瞋恨心的過患,而謹慎防護自心;同時更應了知修習大悲菩提心的巨大功德。」譬如昔日有人出門,將一個皮囊和一根木杖寄存在一戶人家。他回家時到那戶人家取回物件;主人說:「近來鼠患嚴重,連你那支木杖也吃掉了。」那人聽後,即明白言下之意;老鼠連木杖都吃掉,何況皮囊?

又有譬喻,某地發生饑荒,官員往考察災情;見到百姓掘樹根吃。官員說:「此人連草樹都吃,何況油餅。」

又有譬喻:有一個養大象的人;一日,別人將牛羊交給他放養。一段時間後,那人問養大象者:「你近日安好嗎?」他回答說:「有什麼好呢?前些日子暴雨成災,大象全都損失了!」牛羊的主人心想:「連大象都抵不過雨災而死光,何況牛羊呢?」同理,對菩薩不起信心尚有過患,何況那些瞋恚菩薩的人呢?

癸二 應修信心的理由

子一 於行難行應修信心

質疑:菩薩在世上以何形象救度眾生呢?

117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於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One who in all lives has the five super-knowledges appears as inferior with a nature like the inferior–this is extremely hard to do.

菩薩每次轉生,若能具足五種不退轉的神通,並甘於應以劣身度化眾生而現劣身,這是最難行之事。

據說菩薩在加行位中忍位後期得五種超級智慧(俗稱神通,Pañcaabhijñã, five kinds of super knowledges)成就131,而且能不退失地於轉世中以五神通來饒益眾生。

菩薩以神通知某些應現劣身度化的眾生,他們得度的因緣條件已成熟,菩薩就毫不猶豫地顯現劣身度化惡道眾生。例如菩薩以昆蟲、蝴蝶、水牛和狗等劣身和音聲來行持攝受教化。這種做法不是一般人能接受及承擔得到的;可是菩薩卻甘心情願地去履行這個職責。因此,理應對祂們生起信心。誠如月稱菩薩說:「為利劣有情,捨棄自享受,以悲趨惡道,此亦甚難行。」

譬如有一菩薩以神通觀察某地所有狗隻將面臨屠殺,於是便投生成一條狗,混在某地的狗群成長。有一天,某地國王很震怒,因為他座駕馬車上的皮套被狗吃掉,於是命令士兵捕殺全國的狗。那時菩薩化現的那條狗悄悄地竄入王宮,躲在國王座下;國王見到便大聲說道:「就是這條狗啃掉馬車的皮套,把這條狗抓起來。」狗不慌不忙地說:「國王,我們講講道理,如果我理虧!殺了我也不抱怨!」國王讚同!狗菩薩說道:「你怎樣知道我啃壞皮套!」「馬車上有狗毛和犬齒的痕跡!」「全國有這麼的狗,為何你咬定是我所為?」「正因為不知道哪條狗啃壞皮套,所以乾脆殺光全國的狗!」「國王,如果因一條狗啃壞馬車皮套,你就要殺掉全國的狗;那麼一個人犯了罪,國王是否亦會殺掉全國的人?我想國王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樣是荒謬和不公平!」國王被狗菩薩這番人話打動了,便釋放所有的狗!

又有一個譬喻:一個時常微服出遊的國王在民間與一名貧女相好;後來貧女誕下一個由菩薩轉生的男孩。男孩長大後,鄰居都歧視他,說他是野種,連父親是誰也不知道!男孩質問母親父親是誰,母親說是國王。於是男孩說:「既然父親是國王,妳應地位尊貴,請帶我去見國王!」母親說:「孩子,我是低賤的貧女,如果去向國王說出事實,國王不單翻臉不認,甚至加害我們!」但男孩堅持要見國王,一直哭求;母親無奈,便不顧一切帶著他來到國王面前。那時國王正在一班朝臣對坐;貧女著幼子,用手勢示王:「這是你的兒子。」國王看見感到很尷尬,便將身體轉向另一方。兒子對母親說:「為何妳只做手勢?妳向他說話吧!」事已至此,貧女大聲向國王說:「國王,這是你的兒子,現在我已將他養育成人了。」國王果然大怒,命侍衛將貧女抓起來,準備鞭打。這時,那名男孩像鵝王(king of geese)一樣展開雙翅,飛騰在半空,在虛空跏趺而坐。「怎樣喇國王,你不高興我是你的兒子?」這時國王慌忙從寶座站起來,含淚雙手合什向菩薩男孩說:「你是眾神之王帝釋天(Indra, king of the gods)也會尊敬的菩薩,何況說是我呢?」於是王子從虛空下來,國王恭敬地請兩母子入宮,後來王子以佛法調化了國王和他的臣民。

子二 思惟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118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

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

The Tathāgata said that the merit gathered constantly through skillful means for a very long time is immeasurable even for the omniscient.

菩薩在任何時間均以善巧方便不斷地饒益有情;所以祂們在漫長無數劫中所積集的福德數量之多,如來說就算是遍智本身亦難盡數。

我們應透過思惟菩薩聖眾無量功德而生起信心。

為什麼說連佛也無法稱量菩薩所造的功德?原因是菩薩不費力便能任運地饒益有情;祂們恆常於晝夜六時以清淨身口意不斷地利益眾生。在無數劫中,祂們已積聚連佛也不可稱量的功德。月稱菩薩稱讚菩薩的無量功德說:「大海水滴數,山王如芥子,剎那能衡量,彼福非能量。」以佛的大智慧能剎那間衡量出大海蘊含水滴的數目,甚至碎裂須彌山所化成芥子的數目,但對菩薩的功德,佛亦無法稱量!

壬五 能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理由

癸一 欣樂布施的理由

質疑:在《本生經》等經典中,著重敘述了菩薩非常喜歡布施,但對持戒等卻沒有太多的描繪敘述,這是為什麼呢?

119施聲能顯示,死法及餘有,

是故於菩薩,施聲恆優美。

The word “giving” indicates death, practice and other existences. That is why the word “giving” always is of interest to Bodhisattvas.

「布施」已能顯示死亡、修行和餘有;所以菩薩對布施特別感到欣樂。

菩薩特別對布施感興趣,是因布施有其特殊的作用。梵文布施dāna音譯檀那,有三層意義:一)死亡:死亡時一切盡捨;有生必有死,無常到來,一切都要捨棄。(註釋132)二)布施可涵括六度:例如財施包括布施度,無畏施包括持戒度和忍辱度;法施包括靜慮度和般若度;而精進乃布施之助緣。三)餘有(The attainment of desired rebirths):餘有一方面可指下世意欲轉生何處?透過守護身口意三門使三業清淨,修行人依清淨三門之因,而下世將獲勝生(投生三善趣)或定善(佛果)的餘有。

誠如月稱菩薩說:「施者與取者,也獲安樂故,菩薩於施聲,恆時生歡喜。」情況就有如死囚聽到法官宣布被赧罪釋放一樣;同樣,布施的聲音就好像釋放輪迴牢獄中眾生。菩薩愛護眾生,希望他們離苦得樂,所以對「布施」尤為喜悅。(註釋133)

癸二 呵責卑劣施

質疑:是否只有菩薩所行的布施才有無量功德,而一般人無法做到呢?

120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

有所取所捨,如商賈應呵。

When one thinks that by giving gifts now, there will be a great result. Receiving and giving are like trade for profit, which will be criticized.

如果現在布施是為了將來能得好報;這種心態猶如商賈只為了生意報酬而取捨財物,應受聖者呵責。

月稱菩薩說:「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報,無嗇而捨施;聖者應讚歎。」聖人讚歎的布施是以大悲心攝持下,不求世間果報,無慳吝的捨施;唯有這樣才是大乘菩薩的無量布施。但在布施的過程中,執著能施、所施及希望有利可圖,這是聖人所呵斥的卑劣施;情況如同售賣自己所擁有的商品而獲利一樣。當商人將自己所有的貨品售賣了,他賺取的是營利,不是功德。對布施者亦然;若他希求得到布施的世間果報,他最多只得到物質上豐足,而不是解脫,因為他仍被困在輪迴的囚籠中。

註釋

  1.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菩提心功德品〉第三十四頌說:「如是博施諸佛子,若人於彼生惡心,佛言彼當住地獄,長如所生心數劫。」
  2. 五神通(pañca abhijñā, 5 super knowledges)包括天耳智證通(divyamśrotam),能接收宇宙最微細的聲音。天眼智證通(divyaṃcakṣu),能感知宇宙最微細的形態。他心智證通(paracittajñānam),能窺知別人心底受何種情緒困擾。宿住隨念智證通(pūrvanirvāsānusṃti jñānam),能記憶自身及他人過去世往事。神境智證通(ṛddhividhi jñānam),能作神通變化(miraculous feats),例如使大地震動;一變多或多攝一等。
  3. 《入菩薩行》〈懺悔罪業品〉第三十四頌說:「因吾不了知,死時捨一切;故為親與仇,造作諸罪業。」〈受持菩提心〉第十一頌:「捨盡則脫苦,吾心成涅槃;與其死方捨,何若生盡施?」從上兩頌可看到人生無常,面對死亡無論你願意與否,都要捨棄一切。寂天菩薩鼓勵一個修行人應趁仍在生時盡行布施,而非在死亡來到時才被迫下放棄一切;這就是修行人應掌握的生命規律。
  4.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初地品〉這樣讚頌布施度:「爾時施性增最勝,為彼菩提第一因。」初地菩薩以布施最殊勝;布施是圓滿佛果的第一因。又說:「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所有眾生皆想得到快樂;但凡夫的快樂離不開如飲食衣具住所等基本物質受用。而現今的受用是來自前時布施之因所產生,所以佛陀在十度中先說布施度。最後,月稱菩薩說:「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眾生今生的物質受用,與及進入涅槃平息痛苦,都是布施的業果。

應用思考問題

  1. 為何不去參訪菩薩,對修行人會構成障礙?
  2. 試述說傷害菩薩的後果。
  3. 試依頌一一七說明最難行的菩薩行是什麼?
  4. 何謂神通?何謂五神通?
  5. 為何佛的遍智也難以稱量菩薩的功德?試依頌一一八說明。
  6. 為什麼在《本生經》中敘述釋尊生平廣行六度,但以布施事跡佔大多數?
  7. 聖天菩薩認為布施涵蓋死亡、六度及勝生定善二種餘有;實在可單獨成立為一支獨立的教法系統,請依頌一一九說明。
  8. 試集錄月稱菩薩及寂天菩薩對布施功德的偈頌教義。
  9. 何謂「卑劣施」?為何會受聖人的呵責?聖人又欣賞何種態度的布施?試依聖天及月稱菩薩所說分別說明。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二十八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