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瑜伽行四百論》(Bodhisattvayogacaryacatuhshatakatika)第26講

日期:2008年11月29日
聖天菩薩造論
月稱菩薩、賈曹杰註解
金剛上師卓格多傑 集解傳講



辛一 發菩提心的功德

壬一 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

質疑:這些菩薩聖眾何時被稱為勝義菩薩(ultimate Bodhisattvas)?

解惑:登上初地(first ground)(註釋122)的菩薩便稱為勝義菩薩。

106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眾生類,轉輪王福德。

The merit of Bodhisattvas with the first intention far exceeds that which would make all beings on earth become Cakravartin.

菩薩於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遠超過大地上一切眾生類都成為轉輪王的福德。

假如身為四大部洲之轉輪王(註釋123),他所積集的功德是偉大的話;那麼世上所有眾生都變成轉輪聖王,所積集的功德一定更偉大。但初地菩薩發起勝義菩提心的功德,卻遠超勝於前者。原因是得成轉輪王只是今生暫時功德,而初地菩薩得勝義菩提,可以廣利無量眾生,從而得到的福德亦無限。正如月稱菩薩說:「暫時以菩薩,發心之福德,若彼有色相,周遍諸眾生,眾生數無窮,佛陀智無邊,於彼迴向故,福德亦無量。」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國王頒下法令,讓臣民知道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能做;於是國庫得到豐厚收入,同時亦成臣民安樂之因。

有些人因不瞭解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的差別;(同一個大悲心相續,在未見道前例如是資糧位、加行位的人因救度六道輪迴父母而生起的修行動機,稱為世俗菩提心;見道後因體證空性,處於三輪體空下去修行利他,這時修行動機稱勝義菩提心。無論世俗抑或勝義菩提心,都極其珍貴殊勝。)他說:「仍是異生(例如資糧位和加行位)的菩薩,就不算是真正菩薩。」賈曹杰反對這種說法,聲稱這是嚴重惡行,必須如唾涎般捨棄。

壬二 教導別人發菩提心的福德

質疑:啟發別人生起菩提心所得的功德又如何?

107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於彼。

Someone may build a precious reliquary, as high as the world; it is said training others to generate the altruistic intention is more excellent.

猶若有人發心建造七寶佛塔來供養,高與世間色究竟天(akaniṣṭha)般高;而另有人引導一個眾生使他發菩提心,佛說此福德勝於建塔者。

假如有人為了敬仰佛陀,以金銀等七寶(註釋124)建造佛塔供養舍利;而且此塔廣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高度與世界色究竟天等齊;並以種種稀世珍寶以為莊嚴,塔前不斷以花鬘、飲食、音樂和歌舞供養;這些善行福德當然很大;但世尊說若有人引導別人生起利他之菩提心,所積集的功德比之更為超勝。

情況有如以下的譬喻:一個人死去了;他的兩個朋友,一人為他安葬,一個撫養其妻兒;比較二人的功德,當然以後者為勝。同樣,建塔供養佛陀,比起教導別人生菩提心,令佛法流轉不斷;其福德遠勝前者。如月稱菩薩說:「以世間究竟,三寶續不斷,為播續種子,故彼福極大。」

辛三 修學菩薩行之規則

壬一 利他的身語利

質疑:菩薩如何利益有情?

解惑:祂們會按眾生的習性而行利生的事業。

108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為弟子。

A spiritual guide who wishes to help must be attentive toward students. They are called students because of not knowing what will benefit.

一位靈性導師要利益別人,他必須在身和語兩方面留意弟子的習性。為何會成為弟子?就是他們不懂得什麼是有利益的行為,須要別人的指導。

正如月稱菩薩說明菩薩要很有計劃地啟導別人發菩提心;「上師為弟子,承事說愛語,其心歡喜已,令發菩提心;已發勝心後,漸次而修學,廣大與甚深,殊勝之法門。」菩薩作為師長,首先應以布施,愛語之妙索將狂象般的弟子拴著;然後用利行、同事之巧鉤調伏,將其牽引進入佛法正道。為何先要以布施、愛語承事眾生呢?因為眾生輪迴六道,為深厚的無明所覆,不明正法,不知取捨,無法知道造些什麼會帶來利樂;所以他們才會跟隨菩薩作為弟子。所以弟子必須聆聽教誡,恭敬奉行。

譬如說:世尊先以神通(miraculous feats)調伏優樓頻羅迦葉(Uruvilvā-Kāśyapa),然後逐漸給予教法(註釋125)。

壬二 意樂的差別

癸一 對不知罪的補特伽羅應悲憫之喻

質疑:當菩薩饒益有情時,若有人不知好歹,以怨報德;此時菩薩應如何調伏自心呢?

109如鬼執雖瞋,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繫眾生。

Just as a physician is not upset with some who rages while possessed by a demon, subduers see disturbing emotions as the enemy, not the person who has them.

好像醫生不會介懷失常的病人對自己喝罵;同樣,能仁只會視煩惱為敵人,不會對心生煩惱的眾生起瞋恚。

菩薩在饒益有情時,難免遇上一些剛強難化,甚至叛逆反骨,不但不聽隨教導,反而無理加害自己的人,這時菩薩更應生起悲愍(註釋126)。就好像世間住在精神病院,被鬼迷的人;對醫生和護理人員都特別瞋恚;甚至有意傷害他們。但醫護人員並不惱怒責怪鬼迷者,反而生起憐憫,加強料理他們。正如月稱菩薩說:「此非眾生過,此乃煩惱過,善察具智者,於眾不生瞋。」菩薩遇到眾生傷害自己時,應知道傷害之來源乃有情相續中的煩惱(註釋127),有情只不過是煩惱魔的工具而已。

癸二 教導弟子的次第

110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

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

That for which someone has liking should first be assessed. Those who are disinclined will not be vessels for the excellent teaching.

(菩薩在開示教法前,)應觀察弟子所喜愛法門,再決定傳法次第,倘若(因不能相應而)失壞教法,即非為正法法器。

菩薩在攝受弟子時,應先觀察弟子對法門何所喜愛,然後再施設教法。好像月稱菩薩說:「首先於聽者,說布施語等,了知法器後,再宣甚深法。」開始先談談布施等,然後對弟子作出評估;甚深教法容後再談。若是最初就宣說甚深教法,弟子根器卻與教法背道而馳,那麼他非但不能獲益,反令他生起邪見疑惑,使他成為非法器。由於慳吝重者不願聽布施法門,如對貪著財物的人教他布施,必起反感。

譬如往昔有一位精通醫術的菩薩,名叫美髮(Keśava)。當時有一位商人在經商途中死亡,其妻因深受打擊,陷入瘋狂;每天守著屍身,不肯把它埋葬;親友屢勸無效。美髮菩薩於是隨順她的意願,令她背著夫屍不可放下,日久屍體腐爛,婦人見之生厭,頓時清醒過來,回復正常。

註釋

  1. 修習大乘見道位後,即能獲得菩薩十地中初地,其發的菩提心亦因菩薩見道後,生起了悟空性而轉成三輪體空的勝義菩提心。十地是依每地不同所發的菩提心(altruistic intention)、淨施(dedication, bsugo ba)和體證空性而連結。隨著初地菩薩圓滿實踐布施(giving, dhāna)、持戒(ethics, śila)、忍辱(patience, kṣānti)、精進(effort, vīrya)、靜慮(concentration, dhyāna)、般若(wisdom, prajñā, ’shes rab)、方便(method, upaya)、願(aspiration, praṇidhāna)、力(power, bala)至十地菩薩圓滿慧(primordial wisdom, jñāna, ye shes)波羅蜜多;大乘修道位便完成。而初地菩薩是以布施波羅蜜多增勝。
  2. 轉輪聖王(Cakravarti rajan):轉輪為古印度最利害武器,轉輪聖王以此統一須彌四洲。並以十善法治國,國土豐饒,人民安樂。根據《長阿含》第二分轉輪聖王修行經,未來世界出現轉輪王要到人壽八萬歲,彌勒成佛時,有名儴伽的轉輪聖王出世。
  3. 七寶:指金、銀、琉璃(青金石lapis lazuli, vāiḍūryam)、玻璃(水晶,crystal, sphaṭikam)、硨磲 (Giantclam,Musālagalva)、赤珠(紅寶石,rubies, lohita-muktikā)和瑪瑙(紅玉髓,cornelian, aśmagarbha)。
  4. 佛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後,返回成道附近優樓頻羅村,度化拜火教三迦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根據巴利文律部的大品記載,當佛回優樓頻羅村時,正值尼連禪河氾濫,河水淹沒了整片森林及優樓頻羅迦葉的住所;佛卻以神通使河水在自己的處所退卻,優樓頻羅迦葉被釋尊神通折服,率領弟子千人歸依。
  5. 朗日塘巴在修心八頌中第六頌有類似的描述:「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為善知識。」
  6. 我們應當同情受煩惱控制的人,他們痛苦得甚至去自殺;更何況只是傷害別人。所以我們要奉行寂天菩薩的訓示:「自惜性命者,因惑尚自盡;爾時於他身,云何能不損?於彼因煩惱情況有如這譬喻:獅子在遇到獵人向牠射擊時,會直接襲擊使用武器傷害牠的獵人;絕不會像狗一樣,追逐刀箭。,而行殺我者,慈悲縱不起,生瞋亦非當。」(《入菩薩行》〈安忍品〉第三十七至三十八頌)

應用思考問題

  1. 何謂勝義菩薩?這和菩薩見道時體證空性,了知三輪體空,從而將世俗菩提心轉變成勝義菩提心有關嗎?試說明之。
  2. 試說明初地菩薩所獲的福德較之轉輪聖王,甚至比阿羅漢還殊勝的道理。
  3. 有人說大乘佛教源於信眾對佛永恆的敬仰,所以在家信眾建造佛塔,並以之為修行中心,將世尊本懷的大乘佛教傳播;所以建造佛塔,堅固世人對釋尊信心和啟導別人發菩提心延續佛陀智慧,這兩種舉動是一致的。但畢竟引導別人發心,其福德遠勝前者;試依頌一○七說明。
  4. 佛以神通化三迦葉,梵本大事和巴利文律部中大品所說不盡同,試分別言之。
  5. 菩薩化度眾生時,難免會遭到別有用心者謀害,反過來利用菩薩的慈悲,損害恩師,如獵人獵殺麝鹿,取其麝香般殘忍。聖天菩薩、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甚至朗日塘巴都吩咐此時菩薩應安忍,切莫怨恨逆徒。試分別引述祂們教言以對。


主辦機構:大圓滿佛教中心

佛學講座:《菩薩瑜伽行四百論》第二十六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