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道炬―如何修習三昧》

第十九章 三摩地者 寂滅於心

◎問:換言之,在修三摩地之前要具備對上師的誠信和奉獻之心,兼備種種菩薩行。我想直接問上師,甚麼是三摩地?

上師:釋尊在《月燈三昧經》在很多方面來界定三摩地。經文云:「爾時月光童子白佛言:「世尊,所言三昧何者是也?」佛言「童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謂一、能寂滅於心;二、無所起;三、無和合智;四、棄捨重擔;五、得如來智;六、成佛威力;七、治其欲著;八、滅除嗔恚;九、斷離愚癡。」(大正藏十五冊五五三頁)

在經文列出四十點,但最重要的是前幾項。

◎問:那麼請上師開示第一點,能寂滅於心!

上師:我們必先介紹「心」,在顯教來說,如唯識宗,「心」有三層,了別、思量和異熟作用;他們介紹「心」的方法,是依認知層面,甚至注意力向外作用時,以歸納方法,加上知識邏輯而建構出心的系統。但在密乘,尤其是大圓滿,大手印與及這部《月燈三昧經》所記載佛祖所提出的「心」的理論,都是指向心的真正狀態;換言之,是直接地將認知導向心性的內在真實層面。

大圓滿的教法會要修行者問:「這個心是甚麼,它在那兒?它具有甚麼形態和顏色?它可否被界定為一實物?」當我們懂得這樣提問,我們都會得到同一個答案:「心沒有形狀及實體,它本自為空。」有很多人以為空是很奧妙,距離人類認知很遙遠;殊不知,人們只要看進自己自心,問:「心是何物?」當你無法找著它,這種狀態便是空。

◎問:既然三摩地的狀態是心的真實狀態,而心的真實狀態是空;是呈寂滅狀態,那樣,便應沒有生死等有所變化的現象。

上師:對,既然心本是空,所以三摩地第二個定義便是心無所起,既無連續或無不連續,我們便可放下害怕輪迴的重擔,而重獲心本質為空的真諦。三摩地第四個定義便是棄捨重擔。

我們通過修行,進入自心的真正狀況,真正了解心是何物時,空就清楚地表現和被我們體證。那時,我們體證心本自空結果是「無法找著任何事物可被定義為心,不單止我們個人沒有找到自心,就算佛陀也看不到它。」所以心本自空,就關連到心無所起和第三個定義心無和合。

◎問:月光童子請教了佛陀這麼多的問題,釋尊都一一答覆,月光童子怎樣報答釋尊?

上師:為了報答釋尊,月光童子回到王舍城家中,趕夜準備美妙食物,整潔家居,盡力莊嚴街道城巷,然後才禮貌地請佛到家中接受供養。

◎問:佛到月光童子家接受供養,月光童子還有甚麼修行上的問題。

上師:月光童子想釋尊解釋「一切法體性」的問題。

◎問:一切法體性是甚麼?

上師:依釋尊的偈是:

「諸法但說一,所謂法無相。」

「所謂一切法,遠離於名,離於音聲,離於語言,離於文字,離於生滅因相、緣相、攀緣相,所謂無相,遠離於相,非心遠離於心而知諸法。」

◎問:請上師慈悲開示!

上師:佛陀教導一切法都是沒有自我實體,提出一切法性空。一切法空的理念,是說明我們在輪迴中所受的苦果和苦因煩惱,這些感受都因沒有實體而可以捨離。

◎問:但在經驗上,我感受到痛苦和煩惱的折磨是如此真實!

上師:舉例來說,在黑夜中我們踩著大麻繩便以為它是蛇,我們立刻驚恐地浮現:「這蛇將會咬我,太危險了,我會受傷或者死亡。」我們那時被恐懼牽引,那種感覺是否也很真實?但是,大麻繩不是蛇,我們亦未受真正的傷害。

同樣地,驚慌、焦慮、痛苦和煩惱全是輪迴的特色,它們並未真正存在,我們亦難以用特別方法來解除它們,它們根本沒有實體。尤其重要的,我們要確信通過不斷的修持,一切的痛苦、煩惱、不安,會自行消失,我們必可獲得終極成果。

作為密乘修行人,修持三摩地時要對心性肯定,外在的事物是甚麼並不重要;因而所有事物在安住三昧時皆空,事物本身在修行過程中扮演不重要的角式,甚至可以說微不足道。

我們只需看進自己內心,較諸分析事物更重要。看進內心與邏輯歸納的入路不同。它是直接了解空性,看進自心和個人如實體驗它的自性空。不要恐懼內心是空,體驗內心空性,便會生起大樂,達到喜悅和寧靜的感覺。

◎問:上師的教示中,雖常常要我們先從心性本空入路;一方面提示我們不可忽略現象界的一切善行。

上師:對,我們應知道雖然一切事物終極性空;相對來說,一切事物也依因果法則而存在。我們不應以為善行不會帶來成果,更不應認為煩惱與惡行不會帶來痛苦。相對地,惡行會生起苦果,善行會生起樂果,所以密乘行者要記著除了淨化障蔽、積習福德、捨棄煩惱的四加行外,一切修行基本上已非特別重要。

◎問:上師,我們透過獻供,大禮拜就可以起作用。別人不明白,便會奇怪幾個動作,不去經營賺錢,那會帶來福德哩!

上師:任何事物,一切東西和經驗,猶如幻夢、浮影,回響、閃光。雖然諸法性空,現象皆透過緣起來揭示,我們了解因果業力,才堅信積習及生起福德的原理。

向那些人解釋業力的運作,包括果報不單在今世發生效力,有些會在將來才出現。

第十九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