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欽心髓妙道前行》
第十二章 安忍調心 三輪平等
問:聽上師說,珠巴活佛常提示要修忍辱波羅蜜。
上師:恩師在開示龍欽心髓前導文時,常提醒我:
「千劫積習的善行,
無論是對眾生的布施,
或是對聖眾的獻供,
一刻閃現的憤怒足以震碎它們。」
他常引用密勒日巴一首道歌來策勵我:
「我病時沒有一人慰問,
我死時沒有一人哀悼,
在這隱僻之地獨自死去,
是一位瑜伽士的一切期望。
我門外沒有足印,
內裡沒有血痕,
在這隱僻之地獨自死去,
是一位瑜伽士的一切期望。
沒有人過問我曾到哪處,
我沒有特別要到的地方,
在這隱僻之地獨自死去,
是一位瑜伽士的一切期望。
我的屍首腐爛和被蟲蛀食,
我的骨髓被蒼蠅吮乾;
在這隱僻之地獨自死去,
是一位瑜伽士的一切期望。」
作為佛陀心靈的追隨者,基本要點是放棄世俗欲求,忍受物質貧乏、孤獨的環境,任何困難也不能動搖修行的意志。
問:自古聖賢皆寂寞,依法行更如晨星。能放下一切,退隱深山,真是最大的忍辱。請上師詳細開示忍辱。
上師:忍辱大致可分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諦察法忍。
無論是有人想傷害你、侮辱你、不合理地指控你,只要你保持冷靜,亦不去報復,你的罪業和障礙很快會成為過去,在這情況下你仍能生起耐怨害忍,就可積下很大的幸福。上師的名言是:「憎恨仇敵是業力所帶來的虛妄,轉化你仇恨的惡念罷。」
要是你真正追隨佛法,你一切的言行、思想,都要如棉花般輕柔。如你只作了很少的善行或守持誓戒,已自鳴得意;別人說了一些逆意的說話,已怒火沸騰;真是這樣的話,你已走上與佛法相反的道路,佛法絲毫沒有改變你的內心。
問:那麼,怎樣才是佛家弟子的行為?
上師:態度誠懇,衣著優雅;對每一個人,無論是好人、壞人或普通人,都要尊敬;用佛法來馴伏自己的內心,以菩提心的慈悲仁愛作為自己做人修法的基礎;這是最實用的修法。
問:上師,那又如何修持安受苦忍?
上師:在五濁惡世修行佛法是要犧牲。恩師曾說:「為佛法承擔苦難的堅忍—為了修行佛法,你要不畏寒暑和一切困難,縱使面對利刃,也要至死追隨佛法。」恩師常以噶當派的信念教導我,我亦奉之為座右銘:
「以佛法作為你心靈的基礎,以誠懇生命作為佛法的基礎,以思念死亡作為誠懇生命的基礎,以孤獨洞穴作為你死亡的基礎。」
問:上師,龍欽心髓的生命格調好像偏於捨棄世俗,違背弘法利生的信念。
上師:愚子,捨棄世俗就是佛法,弘法利生不是要你過世俗生活。我常聽到一些似是實非的說話,例如:「他是一位好喇嘛,知道怎樣將佛法和世俗生活結合起來。」
你要記著佛法怎可與世俗生活結合?那些聲稱把佛法世俗化的人必然過著美好豐裕的世俗生活,但你可以肯定他們並非修習純淨佛法。聲稱自己可以同時修習佛法和過著世俗生活就好像將水和火放在同一容器之內,是根本沒有可能的。請問有哪一個世俗人勝過釋迦牟尼佛?祂也找不到一面修行佛法,一面過著世間生活的方法,最後祂只能捨家割愛,離開世俗生活,修道證悟。
過去所有的成就者,獲得成就的唯一途徑是以勇氣和苦修來修行,將世俗活動放在一旁。
吉美嶺巴提醒修行人:「當你將自己放在一個舒適地方,有大量食物,溫暖衣服,和一位慷慨的施主,對不起,你未成佛前,魔已佔據你的內心。」
問:我願意一生貧窮。我覺得在貧窮時才可應付死亡,這樣做,一切的神、魔和人將不可能帶給我考驗和困難。
上師:善哉,你終於徹悟。安受苦忍還未算真忍,最後要到「諦察法忍」。你應接受奧妙空性的自然狀態,把成見,尤其對法的執著全部拋棄,不思善惡,超越一切行為和精進,進入大圓滿狀態。
問:上師對尚未揣摩到諦察法忍境界的大多數修行者有何忠告?
上師:對精妙教法及傳授精妙教法的上師,具有衷心的尊敬,至低限度,縱然是因為自己內心局限而不明白或不感興趣,但也永不要批評。要明記當日釋尊說《法華經》時,退席不聽教法的驕慢僧侶的墮落後果。
問:上師,請你開示精進波羅蜜。
上師:釋尊將入涅槃前,給弟子們的遺訓是:「應當精進修行。」祂把自己成佛的原因,歸納到精勤不懈的修行。
我們選擇了追隨釋尊的足印而修行,亦要效法祂的精勤不懈,我們從心底發誓必要貫徹到底、禁欲苦行,承擔重任。修行期間要作好心理準備,即使遇上命難,亦要披上鎧甲精進前行。
問:其實,我常覺得自己就好像屠夫囊中擒獲的獵物一樣,死亡秒秒步近。我常幻想自己臥病在床快要死掉時那份無奈、充滿悔意的景象。
上師:善哉,龍欽巴常說:
「世俗事務只有在我們死亡才會結束,但只要我們放下它們,它們就會了結—這是它們的特性。」
此刻請你立即放棄世俗活動和將自己奉獻於佛法修行。當想到修行佛法,不要有一刻讓懶惰和延誤控制自己,立刻修行,以無常的觀念來策勵自己。
問:上師吩咐我努力做四加行,我日以繼夜的做大禮拜、唸誦經文、積習福德和除障,但上師仍說未夠。
上師:修行人以為不需要這些東西,其實比以前更需要它們。
在你成就佛果之前,你依然要勤修四加行、大禮拜、除障、積習福德和智慧,用來改變過去的習性。你希望獲得成就,那就要發自內心深處的精勤靈性修行,不要覺得自己所做的已很足夠。
吉美嶺巴指示我們:「智慧、力量、財富,也幫不了一個不精勤的人—尤如一位船夫,他船上設備齊全,獨欠船槳,終不能將乘客載到目的地。」
第十二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