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欽心髓妙道前行》
第十章 肩荷重擔 菩薩願行
問:我曾聽過一位大德說:「彌勒菩薩比釋尊修行更早,但成佛卻比祂遲,這是因為釋尊很多生世都願意犧牲自己生命來救度眾生。」難道成佛一定以鮮血換來?
上師:菩薩六度萬行都要以畢生精力,甚至生命才可圓滿,這就是行菩提心的精髓。
問:請上師開示六度。
上師:先談布施度吧。布施有財施、法施和無畏施。
財施主要是物質的施與,小如一撮米、茶葉,只要以純淨動機布施,數量是不重要的。
有些人緊抓著自己的財物和金錢,既不為此生,也不為來生而用,無論他們擁有多少,總是感到貧困,尤如在飢荒的餓鬼道邊緣中呻吟。遠離這種態度,多行布施,向三寶獻供,布施乞丐。
問:在密乘儀軌中,很多時向魔祟、精靈施食,這是甚麼意思?
上師:密乘修行中,送食子、多瑪給魔祟、精靈,使他們因聞得氣味而暫時得以滿足,使他們的心靈因佛法而得到解脫,從而不再傷害別人。
問:在這現代社會,修行者可能因商務或工作關係,放棄自己靈性修行,以巧取豪奪來詐騙積累財富。這是否可獲原諒?
上師:沒有原諒的藉口,當佛法並不依道理而行,佛法本身也足以造成投生惡趣。
問:譬如釋尊捨身飼虎,以身體作布施是否布施?
上師:是,以身體或生命作布施,只有那些登地菩薩才能做到,因為祂們已證空性,具有廣大和純淨的動機。世俗的人最慷慨也不過將一些很稀有或對自己很珍貴的東西施予他人。
問:甚麼是法施?
上師:透過灌頂、說法、講經等引導別人進入靈性的修行,這就是法施。
問:當一個人把自己所學的佛法與別人分享時,這是否法施?
上師:當個人的自私慾念還未消除,而行法施,則不外乎是一齣畫戲。
記得阿底峽的弟子想知道他們何時才可教導他人,利益眾生,或為剛死去的人舉行頗瓦,阿底峽這樣回覆:
「當你已體證空性及生起神通,你可導引眾生;
當你不再想及自己個人的利益,你可以作利生的工作;
當你已進入見道位,你可為死者舉行轉識。」
聖者阿底峽說:
「這五濁惡世並非誇言的時刻,
它是生起抉擇的時刻。
這並非攀登高位的時刻,
它是保持謙卑的時候。
這並非擁有奴僕或徒眾的時刻,
它是獨自隱居的時候。
這並非照顧弟子的時刻,
它是顧及自身的時候。
這並非分析文字的時刻,
它是反省意義的時候。
這並非來來去去的時刻,
它正在你內心的時候。」
問:要體證空性才能弘法,條件是否太苛刻,甚至使佛法不能昌盛。
上師:假的或不及格的上師只會阻礙正法的弘揚,沒有體證經驗的初基者試圖以佛法來幫助他人是毫無效用,他的佛法不會獲得任何加持;正如從一個空洞的容器不能傾倒任何東西出來一樣。
那些修行未到家的人亦不能作上師,他的加持只像將一些東西由一個容器傾注於另一容器之中;他只有空盡自己才可以填補他人。他的教示尤如由一手傳至另一手的油燈,假若他將光芒給予他人,自己則留在黑暗之中。
現今五濁惡世,要有足夠的加持力才可利益眾生。及格的上師好像魔術盒一樣,無須使自己乾涸而能帶領所有眾生達致成熟,他的教示尤如太陽,他人可以得到光芒而自己不須處於黑暗。
問:現在我未能幫助別人,但很想在修行期間為眾生做點事。
上師:若自己未能克服煩惱,不必急於弘法利生,倒不如在修法時祈請那些向善的精靈,使他們因聽聞你修法而獲得解脫。修行成就可以通過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饒益有情,初基修行者將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眾生,功德亦無量。
問:請上師開示持戒的意義。
上師:持戒包括了避免身、語、意犯上惡行,例如十惡—殺生、偷盜、邪淫、綺語、妄語、惡口、兩舌和貪、嗔、癡;還要積極行善,給他人帶來利益。
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正是佛弟子的基本要求。
上師:在行善止惡的過程中,要時常反省,捨棄至細至微的惡行,做自己能力所及的善行。誠如經文所說:
「不要看輕微小的過失,
以為它們不會構成怎麼傷害;
一點小火,亦可燎原。
不要小覷一些微不足道的善行,
認為它們難以給予任何幫助;
小如水點,一滴復一滴,
便成大海汪洋。」
第十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