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佛陀的終極理念》

第二十二章 「空」與「空覺不二」的分別

◎問:這種「虛妄生命帶來的障礙」是甚麼?

上師:依照般若經典來說「虛妄生命」主要是由知識而來,譬如我們獲得知識的識體的局限性,認知工具的二分性,使我們天生下來便與真實疏離,自己走進死胡同卻不自知。在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簡直是天生的瞎子,在法界中不如法而行,走錯路,常付代價。在經典系統中,衝破「虛妄生命」唯一的方法是體證空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自身生命現象為基礎,以徹底的、圓滿的般若體證空性,才可徹底掃除虛妄生命帶來隱蔽真實的障礙。

但明顯地,經典系統在這理念仍有待補充:首先是仍有「能」觀照之行深般若波羅蜜,「所」透入之空性,仍有「能」、「所」二分的痕跡;再者,重視客體進路的空性的重要,體證生命存在的祕密便可「度一切苦厄」,以至心無罣礙、遠離五種恐怖(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趣畏、怯眾畏),但個人在這理法中扮演何種角色,人有沒有證空的能力,空與自身的關係屬主屬客,都沒有清楚交待,於是密咒系統便不能不對此有所補充。

◎問:密咒系統如何繼般若經典再上一層,補充「無二分」?

上師:密咒系統如何繼般若經典再上一層,補充「無二分」的理念,內三密乘都不約而同地處理空與內心的問題,它是逐層遞進的。瑪哈瑜伽(薩迦、噶舉、格魯屬之)提出空明不二;阿努瑜伽提出空樂不二;阿底瑜伽提出空覺不二,都是繼般若系統在修行理路上層層升進。

◎問:密咒系統中「空覺不二」理念的根據是甚麼?

上師:「空覺不二」的理念根據可歸納為下列五點:

1 現象界的本質是無二。

2 現象界中各各東西,每一個在它自身的狀態中是超越意念的極限(所有法都具有不能增益性及自我圓滿性)。

3 沒有任何文字、概念、圖象可以描述上述二種狀態。

4 只有通過甚深禪定才可了解上述首兩項狀況。

5 但世俗眾生的不淨業力影像,修行者生起證悟影像,體證者的純淨影像依然可以依因緣法則如是地示現。

◎問:上師常提到大圓滿的「無二分」,究竟「二分」有何弊病?

上師:「二分」,我們是指認知過程中主客割裂,對真實世界的錯誤判斷。此外,我們認知主體亦很有局限,例如視覺受光線、距離、眼睛健康狀況等限制,我們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只能看到當下的情況,影像進入我們的腦裡(眼俱意識生起),便從客體割裂等。

◎問:通過修行可挽救這知識先天性的弊病嗎?

上師:下八乘因有宗執,本身修行過程便成二分的過程修行。小乘對「法」的執著,向外執著涅槃的寂滅。大乘很多關於「空性」的設想,本質都不過是意念的活動;所以,這全被時間和存在所制約,形成二分。外三續崇尚修法,依儀軌本身修行,亦於密咒儀軌中二分而迷失。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亦因出現本質概念而生二分,圓滿次第則通過體內氣脈明點來修行而迷失。所以「空明不二」、「空樂不二」本身很容易產生二分傾向。

◎問:「大圓滿心髓」中「空覺不二」是否唯一避免「二分」的修行方法?

上師:阿底瑜伽的修行者,假如他們未了解從無始以來他們實際上並未有空覺割離,而錯誤地以為他們只是兩個不同東西的聯合,他們亦會因迷失而二分,亦無法體證佛果。

◎問:這便是上師一向反對把佛法從學術或知識資訊入路的原因吧!因為這些都是「假佛法」。

上師:主要從學術或知識資訊學佛,便從佛陀心靈分離開來;就算不入魔道亦成為凡俗,或引導眾生入歧路的「像法」。

◎問:有甚麼原則警醒我們修行上「不二分」?

上師:最重要的是我們必要時刻切入「內心本質的覺醒」;籠統來說,凡是問「真心」或具體來說:

第一、我們修法時不應有所期待:我修五路財神便能致富;我修咕嚕咕哩便能勾召愛慕、權位;修大圓滿便終日幻想色身如何化虹,攝入法界;這些希望收穫、不問耕耘、終日緊張的人,必不能達致佛果。

第二、我們修行時,毋須恐懼繼續在輪迴中流蕩,亦不需期望達致涅槃。

第三、對一般未夠質素的信眾,亦應先從經教系統中來進行淨化自己,再進入密咒系統中轉化方法,到三摩地有成就時,進行大圓滿心髓的「自我解脫」。記著大圓滿修行者是超越所有一切限制,我們無需抗拒某些方法或覺得某些教法需要優先來限制自己。

第二十二章完


Copyright by The Great Perfection Buddhist Centre